學習解放軍15式輕坦?美國新型輕坦方案出爐,陸軍要採購500輛

美國陸軍「機動火力防護」(MPF)新型輕型坦克競標案的結果在6月28日被公布。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的方案(以下簡稱通用MPF)最終通過評估,被美國陸軍選為下一代步兵師配屬輕型坦克。

隨後美軍便與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簽署了相關合同,陸軍將向通用公司訂購96輛通用MPF坦克,合同價格約為11.4億美元,平均每輛坦克的價格為1187.5萬美元。在2025年時,通用公司會先期交付42輛坦克,供陸軍組建一個營級規模的坦克部隊。

根據美軍計劃,未來美軍將總共採購504輛通用公司所生產的輕型坦克,在美軍的每個類似於斯崔克旅的輕裝師里,都配置一個輕型坦克營。

看到這則消息,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們的15式輕型坦克。當年15式坦克被爆出在研發時,國內有不少的反對聲,這些反對的人提出的理由也出奇地一致「輕坦有什麼用?世界第一的美國軍隊都不裝備輕坦了,我們幹嘛把錢浪費在這個項目上?」

今天這則新聞一出,這些人一定倍感打臉。很多國內網友也紛紛表示,一直都是我們摸着鷹醬過河,如今風水輪流轉,變成了鷹醬摸着我們過河了。

但這個說法其實不是很準確,中美兩國對於輕型坦克的需求並不完全相同,所以簡單地用誰摸着誰過河的說法來形容並不貼切。

要說美國為啥突然對輕型坦克開始感興趣,這個故事還得從海灣戰爭講起。美軍在輕鬆打贏海灣戰爭之後,突然覺得重型裝甲力量好像沒那麼重要了。伊拉克龐大的裝甲部隊在聯軍的空中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再厚的甲都沒能扛住。而美國陸軍在空中打擊完成之後,只需要把軍隊開到城中完成佔領即可,中間幾乎遇不到什麼抵抗。

此戰之後,美軍就開始研究給重裝部隊減重,於是斯崔克旅應運而生。在美軍的計劃中,該旅主要裝備以8輪的斯崔克裝甲車為主,每個連里裝備14台車,共有108名可下車作戰的步兵。指揮通信系統可以做到覆蓋每個小隊,為保證在沒有重裝備的情況下有不俗的攻堅及反裝甲能力,還給這些車載步兵配備了大量的「標槍」反坦克導彈。最重要的是,斯崔克旅的所有裝備都能通過美軍的C-130運輸機進行空運。

這樣信息化能力強、火力不俗、且能上C130運輸機,這樣的部隊對於美軍來說簡直完美。

不過在後續的戰爭中,真正將斯崔克旅派上戰場時,美軍才發現草率了。該旅在進攻作戰時效果尚可,但在後續的治安戰中它的弱點就逐漸顯現了出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裝甲輕,在治安戰中很容易就被武裝分子的單兵反坦克武器擊毀;

二、火力弱,相較於M1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威懾力明顯不足。

那就給斯崔克旅配備M1A2坦克不行嗎?不行,斯崔克旅最主要的優點就是輕便,可以讓C130運輸機帶着全球飛。如果搭配上M1A2坦克就太重了,C130運輸機根本帶不動。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對輕型坦克的需求變得迫切了起來,火力防護什麼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能上C130運輸機就行,美國的新輕坦計劃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中國的需求與美國不同,我們國家國土遼闊,很多時候,一款裝備並不能滿足對所有環境的需求。就拿水網密布的南方地區來說,我們在90年代的時候曾使用裝甲部隊在這個環境里做了大量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要想適應南方的環境,坦克的重量最好控制在36噸以內。

我們當時裝備的62式輕型坦克雖然滿足這個條件,但畢竟坦克太老,除了重量外,各項性能都已落後於這個時代。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陸軍提出了對新型輕坦的需求,15式的研製才被提上日程。

2018年,15式坦克被裝備解放軍。當時公布出的各項數據可謂是驚艷眾人,戰鬥全重只有35噸,最大行駛速度為70公里每小時。在武器方面,它的新型脫殼尾翼穿甲彈可輕鬆擊穿美軍外貿版的M1A2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在列裝高原部隊後,對面的印度軍隊突然發現,自己的裝甲力量一下就處於劣勢了。用網友的話來形容,在高原之上15式輕坦就是最強王者。印度能爬上來的坦克打不過我,打得過我的坦克爬不到高原之上。

至於中國和美國的輕型坦克誰好誰壞,其實不重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