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行動進攻性加強,北約峰會劍指中國?

從6月28日開始,北約在馬德里舉行為期三天的首腦會議,雖然最大的焦點話題是烏克蘭危機,但是關於中國的話題在議程當中比過去更加突出。

體現之一就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第一次被邀請出席,表明北約志在與日韓澳新等國建立更加緊密的安全夥伴關係,目標當然就是中國。體現之二就是這次峰會將在聲明當中再次提到中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將更加的明確,戰略意圖已經不加以掩飾了。

當前的烏克蘭危機還在持續惡化當中,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北約在這種形式下還不知反省,企圖火燒連營,把亞洲也推到火坑當中。這說明北約無意從自己災難性的擴張政策中汲取教訓,也無意從烏克蘭危機當中汲取教訓,還是要錯上加錯。

北約企圖把戰略重心向亞洲地區轉移已經有幾年了,始作俑者是美國,在當中穿針引線的國家是日本,沒有日本這個角色,北約對中國的戰略就落不到實處。在美國和日本的推動之下,2019年的北約首腦會議第一次在聲明當中提到了中國,當時還是遮遮掩掩的只寫了一句話,就是把中國定性為: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但是從此之後就一步一步的,露出了真面目。

從2020年開始,北約把日韓澳新四國確定為太平洋夥伴,正式的把戰略目標對準了中國,到了2021年,北約對中國的戰略就變得更加清晰了。在首腦會議的聲明當中污衊中國對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構成了系統性的挑戰,指責中國對其他的國家實行卸貨政策,指責中國進行沒有透明度的軍事現代化。

在今年的峰會上,北約還要再次升高對抗性,按照美國的意圖把中國定型為西方價值觀、西方利益和西方安全的挑戰者,這就意味着他後續的政策和行動將變得更加具有進攻性。中國要如何應對呢?我的看法是,第一以維護核心利益為戰略的軸心、以拆解美國印太戰略為主攻方向、以穩定周邊安全環境為立足點。第二就是要繼續加強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讓俄羅斯在沒有戰略顧慮的情況之下,改善面向歐洲的安全環境,藉此牽制住北約,使他走不出歐洲。

當然我這麼說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烏克蘭危機不限於烏克蘭境內,由於戰事還在持續,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戰後秩序也會難以復原,所以始終存在着溢出效應,以各種方式向烏克蘭周邊地區蔓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立陶宛加里寧格勒問題上引發事端,目前還在發酵之中,現在看似平靜其實暗流洶湧,俄羅斯不可能就這樣吞下這個苦果,不可能讓立陶宛變相封鎖加里寧格勒的行為變成一個常態,這是一顆定時炸彈,這個炸彈一天不拆除,北約就一天不得安寧。

在立陶宛和白俄羅斯邊境地區、在白俄羅斯和波蘭邊境地區,形勢也在悄悄的演變。6月25號,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再次前往莫斯科和普京談這個問題,指出北約攜帶核武器的戰機最近一直抵進白俄羅斯飛行,要求普京幫助白俄羅斯採取對稱的反應措施。普京當場宣布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的戰術導彈系統將在幾個月之內運抵白俄羅斯,這種導彈可以攜帶核彈頭,可以發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俄羅斯還將幫助白俄羅斯的空軍進行現代化,使他的戰機具備核打擊的能力。所以北約所面對的絕對不只是烏克蘭境內的危機,北約的東翼地區,也就是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危機四伏,這幾個國家都很不安分,憑藉著北約的保護傘有恃無恐,隨時都有可能引發重大的事端。

立陶宛故意在加里寧格勒問題上挑釁俄羅斯是一個極其莽撞、極其危險的行為,而其他的幾個北約國家其實也在蠢蠢欲動,這是北約不斷慫恿的結果,最終還是由北約承擔後果。而在這個時刻北約還要繼續的玩火,還在琢磨着對付中國,自大膨脹到了非常瘋狂的地步,這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讓中俄兩國認清形勢,必須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彼此策應,使北約的東擴進程止步於烏克蘭危機的泥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