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日必有一戰,而且歐美將成為日本作戰的堅實後盾!」
日本前海軍少將矢野義昭,2023年曾大膽提出這樣的預言。
如今,2025年已經過半,這位少將的預言,是否會在之後的下半年裡成真呢?
早在2012年,矢野義昭就曾對未來10年的國際局勢,做出過大膽預測。
矢野義昭斷言「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必有一戰」,果然,一年之後爆發了烏克蘭危機,2022年又爆發了俄烏衝突。
他甚至還大膽預測,「未來的日本極有可能會步烏克蘭的後塵,而對日本發起攻擊的,正是與日本存在世仇的中國」。
在矢野義昭看來,日本近些年來頻繁在釣魚島海域搞事情,就是對中國的挑釁。
而且日本還時不時的派飛機闖入中國領空,進一步加大了雙方的矛盾。
再加上日本政府決策者有不少是當年侵華日軍戰犯的子孫,在骨子裡他們就是反華的。
而這些都是在逼着中國向日本開戰。
到了2023年,俄烏開戰已一年,看到烏克蘭的處境,矢野義昭再次做出大膽預測。
他直言,中日兩國最晚會在2025年爆發戰爭。
到時候西方國家肯定會像援助烏克蘭那樣援助日本,而日本必然會走向烏克蘭的老路。
他還詳細預測了開戰後的戰場形勢,聲稱解放軍很可能會集中力量,先行攻打日本的軍事基地,速戰速決。
在他的預言中,我國會派出900架戰機,以及60%以上的海軍艦隊,對日本全境進行無差別擊打。
最終這場衝突將持續大半個月,而由於日本軍事力量較弱,會逐漸陷入劣勢,直到戰敗,屆時琉球島將成功脫離日本實現獨立。
矢野義昭甚至直言不諱的表示,這場戰爭就是一場代理人的戰爭。
歐美國家把日本當炮灰,不直接參与衝突,但背地裡會幫日本提供軍援。
他說的有鼻子有眼的,好像事情真的發生過似的。
然而,如今已然到了2025年7月,他預言的時間早就過了,中日大戰卻並沒有發生。
軍事專家分析,這位少將炮製中日開戰的說法,無非是在擴大中國威脅論。
而所謂的歐美會成為日本的後盾,更是無稽之談。
美國在亞太的核心利益是維持自己的霸權,不是為日本賣命。
要是中日真打起來,美國首先琢磨的肯定是「值不值」:
幫日本就得跟中國正面衝突,中國現在的軍事實力可不是吃素的,海軍能在西太平洋拒止,導彈能覆蓋美軍基地,真撕破臉,關島、夏威夷都可能受威脅,美國本土的經濟、安全都得被拖下水。
所以它大概率是躲在後面看風向,實在不行就賣隊友。
而歐洲那些國家,跟中日這攤事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歐洲現在自己的麻煩就夠多了,俄烏衝突還沒結束,能源危機、經濟衰退的爛攤子都沒收拾好,哪有精力管亞太的事?
對它們來說,中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的汽車、法國的奢侈品、意大利的時尚品牌,多少都靠中國市場活着,真要為了日本跟中國翻臉,自家企業的損失誰來補?
而且歐洲跟日本的關係也就那樣,二戰的歷史恩怨還沒完全消呢,憑啥要為日本出頭?
還有個更現實的點,國際政治說到底是利益交換,歐美幫日本能撈着啥?
日本能給的,無非是些市場份額、技術合作,但這些跟中國這個龐大市場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無數歐美企業的「金主爸爸」,得罪了中國,損失的可是真金白銀。
而且中國手裡還有不少牌,比如稀土供應、製造業供應鏈,真要掐斷了,歐美自己的產業也得癱瘓。
所以歐美犯不着為了日本那點利益,賠上自己的利益。
那麼,中日到底會不會開戰呢?矢野義昭的預言是否會成真?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中日兩國在經濟上早就綁在一塊兒了。
日本的汽車、電子零件,多少都得靠中國市場活着,豐田、本田在中國的工廠要是停了,日本國內的產業鏈就得掉鏈子。
反過來,咱們這邊不少製造業也得用日本的高端設備、精密儀器,真撕破臉,工廠停擺、工人失業,兩邊老百姓的日子都得緊巴。
資本家們比誰都精,他們的錢袋子跟中日貿易綁在一起,肯定會拚命給政府施壓,別搞出斷財路的事兒。
再說說軍事層面,真打起來不是街頭鬥毆,是要拼家底的。
中國現在的軍事實力擺在那兒,導彈能覆蓋日本全境,海軍艦艇數量比日本多得多,真撕破臉,日本的軍事基地、工業區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
日本那邊呢,雖然裝備不錯,但自衛隊規模有限,而且缺乏戰略縱深,一旦衝突升級,本土受打擊的風險太大。
更重要的是,中國從來沒想着主動打誰,我們的國防政策一直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日本不踩紅線,比如動釣魚島的主權,中國沒必要動武。
而日本心裏也清楚,真把中國惹毛了,美國未必會真的下場幫它扛着,畢竟美國自己也怕跟中國正面衝突,那損失可不是賣幾架飛機能補回來的。
還有國際環境這層,現在全球化時代,誰也不能關起門來打架。
中日都是經濟大國,一旦開戰,全球供應鏈得斷一半,石油價格、股市、匯率都會亂套,歐美國家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聯合國、周邊國家也會拚命勸和,畢竟沒人想被這倆大國的戰火波及。
日本要是主動挑事,國際輿論唾沫星子都能把它淹死,二戰戰敗國的身份在那兒擺着,再動武就是犯了眾怒。
老百姓這邊也不答應。
中國這邊,大家忙着搞錢、過日子,誰願意沒事打仗受苦?
日本民眾更是出了名的反戰,當年廣島長崎的教訓太深刻,政府要是敢喊打仗,國內遊行示威能把國會圍起來。
兩國的年輕人現在更多關注的是動漫、遊戲、旅遊,民間交流其實一直沒斷,這種民間的好感雖然脆弱,但也是一股不想打仗的力量。
說到底,中日之間那些矛盾,比如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確實讓人鬧心,但真要上升到戰爭,兩邊都得掂量掂量後果。
說白了,就是「打不起,也沒必要打」,大家都清楚,坐在談判桌前吵吵,總比真刀真槍幹起來強,畢竟誰也不想回到幾十年前那種苦日子。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截圖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本文發佈的圖片、文字等素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所有原創作者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