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就是由50%的小國和50%不知道自己是小國的國家組成的。
德國前總理的話至今想來仍舊是至理名言!
5月18日凌晨,愛沙尼亞油輪「北方之星」號在加里寧格勒西南方向約30海里的國際水域,遭到俄羅斯海軍攔截。
主力艦為俄海軍「機敏號」護衛艦,伴隨兩艘高速快艇接近目標,並在15分鐘內完成控制、登船、改向三部操作。
隨後,「北方之星」被帶入俄羅斯海域,靠泊加里寧格勒軍港。
換句話說,愛沙尼亞的船和俄羅斯回家了。
俄羅斯沒有公開說明詳細扣押理由,僅強調「該船存在進入俄方管轄區域的嫌疑,相關調查已啟動」。
俄羅斯反應迅速,無一槍一彈,就完成了這次定向扣押行動。
那俄羅斯無緣無故扣愛沙尼亞的船幹什麼?
其實這件事你不能孤立的看,得和14日針對俄羅斯發生的一起未遂事件聯繫到一起。
當天,一艘俄羅斯註冊的油輪「涅瓦號」在駛近愛沙尼亞專屬經濟區時,被愛沙尼亞海警鎖定。
官方理由為「環境安全審查」,準備強行登船檢查。
但俄方監測系統提前偵測到異常信號。
波羅的海艦隊當即啟動快速反應程序,調派兩艘干擾艇和一艘中型護衛艦向目標水域靠近。
當愛沙尼亞巡邏艇準備實施攔截時,俄艦主炮完成鎖定,電磁干擾隨即覆蓋海警通訊頻道。
愛方船隻被迫中止操作,現場未發生直接對峙,但意圖扣押「涅瓦號」的行動明確失敗。
俄羅斯國防部事後通過外交渠道向塔林傳達抗議,指出該行動「危及國際航行自由,構成公然挑釁」。
但愛沙尼亞堅持認定這次未遂攔截不過是一次正常執法。
雙方各執一詞,分歧並未彌合,局勢反而逐漸升溫。
俄羅斯海軍在事件之後48小時內,將波羅的海艦隊戰備等級提升至二級。
與此同時,加里寧格勒和聖彼得堡的遠程雷達系統開始連續運作。
愛沙尼亞國內可能覺得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對這一切並未高度警覺,直到5月18日凌晨,「北方之星」號遭遇反扣,局勢才驟然緊張。
愛沙尼亞方面第一時間通過北約通報危機。
北約快速應變,部署在立陶宛的「忠誠號」護衛艦與兩架美製F-16戰鬥機在數小時內趕赴現場。
但為時已晚,俄艦已帶船進入俄海域,行動完成。
北約戰機在空中短暫停留後被迫返航。
面對行動失利,北約僅發佈一則簡短聲明,稱「對局勢保持密切關注,並敦促俄羅斯在國際法框架內處理相關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上反制之外,俄羅斯還展開了同步的空中施壓。
據愛沙尼亞方面通報,當日兩架蘇-35S多用途戰鬥機從加里寧格勒空軍基地升空,在接近立陶宛防空識別區的邊界進行戰術演練。
飛行高度約1500米,曾一度距離北約空域不到8公里。
北約出動駐紮在扎克尼艾空軍基地的F-16實施攔截,但未能迫使俄機改變航向。
蘇-35執行「伴飛式壓制」,一度進入戰鬥編隊狀態,對F-16實施雷達鎖定,但並未開火。
整個飛行持續約27分鐘。
隨後俄方戰機轉向北撤,未造成空域入侵,但行為本身已構成高烈度軍事示威。
結合18日凌晨的海上扣押,俄羅斯這一系列軍事行為也能看出其高度協調性與反應能力。
塔林方面也不敢再小看這次件事。
愛沙尼亞議會召開緊急閉門會議,總理卡婭·卡拉斯面對媒體回應時語氣明顯收斂,表示「當前不宜擴大衝突,將通過外交和國際組織渠道尋求解決」。
但國防部長公開要求加強與北約協調,提升波羅的海空防等級。
而在野黨則批評政府「判斷失誤」「戰略誤導」。
俄羅斯還沒有其他動向,愛沙尼亞內部就抓撓起來了。
而俄羅斯方面態度也很強硬。
國防部發言人在莫斯科舉行的簡報會上指出:「俄羅斯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捍衛本國航運安全。」
克里姆林宮並未就釋放「北方之星」一事作出承諾。
俄方很可能藉此強化在加里寧格勒區域的海上控制權,並為未來相關外交博弈增加籌碼。
另外,這次事件背後的時間點也值得注意。
自5月10日起,北約便在波羅的海沿線舉行代號為「波羅的防線-24」的聯合演習,參與國包括美國、英國、挪威以及波羅的海三國。
本輪軍演中重點科目即為「模擬封鎖與突破」。
俄羅斯認為此次軍演意在測試其海上通道應急響應能力,因此早已處於高度警戒狀態。
扣押「北方之星」被視為對北約演習「實戰化反擊」的一部分。
目前,「北方之星」號仍停靠在加里寧格勒港內,船員被單獨安排住宿接受問詢。
愛沙尼亞外交部已通過駐莫斯科大使館提出會晤請求。
但俄方未就釋放時間、條件或相關調查進展做出回應。
整個事件尚無降溫跡象。
可以說,美國、英國、挪威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海上大考」,俄羅斯滿分通過了。
就是不知道後續愛沙尼亞又該如何收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