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導彈與火箭炮就像是一對「鬧翻的兄弟」,在很多的局部戰爭中,導彈都是出任先鋒的角色打頭陣,而傳統的火力壓制武器遠程火箭炮卻很少露臉,給人一種被打入「冷宮」的感覺。雖然火箭炮有着「廉價版導彈」的別稱,但是導彈大量使用的今天,火箭炮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本文主要從火箭炮的特點及發展做一個闡述。
火箭炮作為一款裝備炮兵部隊的火力壓制武器,對面目標(例如編製級別的裝甲集群、多艘艦船組成的編隊等)的打擊能力尤為出眾,這種能力相比導彈更加的實惠,遠程火箭炮一般使用履帶式或8*8輪式作為運載車,搭載多聯裝的火箭炮管,在短時間內齊射多枚口徑在100-400mm之間的火箭從而做到火力的壓制,使用重型汽車作為運載方式,可以在多種複雜地形下快速機動,具備「隨叫隨到」的能力。然而隨着科技的發展,很多國家不再把沒有制導能力的火箭炮作為主要裝備發展,因此在很多的現代高科技戰爭很難再看到其身影,但是火箭炮一些能力是導彈目前還不能代替的,於是國產火箭炮卻一直「推陳出新」,最新型PHL-16型更是用實力告訴世人,不是有了導彈,就不在需要火箭炮了。
國產新型PHL-16遠程火箭炮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正式對外亮相,口徑應該為300mm或者是370mm,基本作戰單元和PHL03相似,包括1輛指揮車、4至6輛發射車和4至6輛運彈車。作為我軍最新型的火箭炮系統,PHL16做到了PHL-03沒能做到的模塊化設計,相比PHL03式火箭炮(PHL-03式遠程火箭炮為300mm口徑,最大射程達150kg,全重43t,車長12m,車寬3m,車高3m),PHL16可以使用包括北斗、GPS在內的導航系統進行精確定位,把傳統火箭炮的百米級精度縮短到十米級別(火箭炮製導所需的陀螺儀等儀器成本大幅降低,選擇精確制導方式的火箭炮成本大幅減低,這也是一個「省錢又有效」的方式)。
此外PHL16的裝填方式不再需要人工進行全部的操作,需要彈藥裝填時,可以通過位於駕駛艙後部的液壓起重機,為炮車提供機械化裝彈(PHL-03式裝填的方式還是半人工式裝填)。
我軍的遠程火箭炮發展史從1948年便已開始,1950年仿製成功的A-3式在朝鮮戰場上就已大顯神威,至此我軍火箭炮的研製之路走上了正軌化道路,雖然中間的研製工作有過中斷,但是其中不乏精品。就拿63式火箭炮來說,我軍在1963年裝備部隊的63式107mm火箭炮被稱之為「游擊隊最著名的三大常規武器」,這樣的一款武器還別說,和游擊隊還真的很搭,全重僅23KG,可以快速分解和組裝(完全可以做到裝好了打一波,打完就撤退),一個63式火箭炮就有12個發射管,只需要數十秒就可以完成一次發射,在1500m的距離可以有效的攻擊坦克(63式使用的107mm彈藥可以很好的擊穿裝甲)。
雖然火箭炮是一款很好的火力壓制武器,但是在武器制導化的今天,一款沒有制導能力的裝備也是很難再生存下去,這對以往只靠蒙的火箭炮來說,也需要裝上了制導部件,就拿我國外貿的明星火箭炮「衛士」系列來說,由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和航天七院聯合開發,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先後推出衛士1、衛士2、衛士2D等型號,射程也從最初的70KM發展到380KM,但是因為沒有指導能力,衛士火箭炮的最大射擊精度誤差達到了驚人的600多m,於是很多國家的競標中都落選了。看來只要求射程的火箭炮是沒有出路的,我國在新研製的衛士3A火箭炮使用慣性制導+GPS方式制導,射擊誤差相比以往的衛士大大提高,甚至堪比一些導彈。
因此,即使是導彈盛行的今天,加裝制導部件的遠程火箭炮依舊可以做到精確制導,具備全面有效的打擊面目標能力,即使是需要打擊點目標時,遠程火箭炮也可勝任,不能說有了導彈,就不需要火箭炮,結合實際考慮,火箭炮的性價比更高。
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