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特朗普的「變臉」速度,堪稱國際政壇的一道奇觀,就在中美貿易談判看似緩和的不到48小時內,他又一次改口,對華關稅的態度從「合作」轉向「強硬」,讓全球市場再次陷入迷霧。
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將把中美貿易引向何方?
中美關稅的實質
不到48小時,特朗普就從「貿易緩和」的樂觀調子,切換到「若90天內無協議,將大幅提高對華關稅」的強硬姿態。
當記者就此一事向特朗普問詢時,特朗普明確說明,關稅肯定會上調,但不會是145%的關稅。
這一轉變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特朗普一貫策略的延續,通過製造不確定性,在談判中佔據心理優勢。
回顧過去,特朗普就擅長「先加壓、再鬆口」的套路,比如他曾威脅對5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卻在關鍵時刻選擇談判,這次的「48小時變臉」卻讓外界疑惑,他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
或許答案藏在他的政治算盤裡,即將到來的美國中期選舉壓力,以及國內製造業和消費者的不滿,都迫使他需要在對我國強硬與經濟穩定間尋找平衡,但這種「朝令夕改」,真的能讓美國佔到便宜嗎?
特朗普「變臉」的背景,是中美剛剛達成的聯合聲明,聲明中顯示,雙方同意下調部分關稅,我國對美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美國對我國關稅從145%降至30%,並將24%的關稅暫緩90天。
這看似是雙贏的開端,但細看之下,美國的「讓步」卻頗有水分——其中20%的「芬太尼稅」,本就是單方面加征的無理關稅,如今取消不過是「退回原點」。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在採訪中強調,若90天內無協議,美國將再次加碼關稅,這不僅暴露了美國在貿易戰中的矛盾心理——既想壓迫我國讓步,又不敢徹底失去我國市場——也讓聯合聲明的「共識」顯得脆弱。
我國顯然洞悉了這一點,外交部回應稱「美方若真心合作,應停止抹黑推責」,言下之意就是我國不會被美國的「關稅威脅」牽着鼻子走。
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芬太尼問題被美國頻頻提起,特朗普政府以此為由加征20%關稅,指責我國是芬太尼的主要來源。
但是這一說法不僅證據不足,還忽視了我國在全球禁毒合作中的努力(我國海關曾查獲多起芬太尼走私案件,展現了負責任的態度)。
針對特朗普態度的變化,我國外交部明確回應「芬太尼問題本質上是美國內部治理的失敗」,這不僅是對美國「甩鍋」的駁斥,也點明了貿易戰中「道德牌」的虛偽。
我國甚至在第一時間採取反制措施,包括限制稀土出口和對美農產品加稅,顯示出絕不退讓的決心。
特別是我國在此次談判中表現出了超高的戰略定力,一方面回應了美方關稅調整,實現了全球貿易穩定。
另一方面則是維護了原則立場,拒絕關鍵談判上的讓步,這種策略既避免了貿易戰的全面升級,又維護了我國的核心利益。
特朗普「全球算盤」
特朗普的關稅策略,從來不只針對我國,在對我國態度反覆的同時,他迅速將矛頭轉向歐盟,直言「歐盟某些方面比中國更糟糕」,並威脅對其加征關稅。
同時印度計劃對美實施反制關稅,日本則要求美國對其零關稅,顯示出盟友們的不滿。
這種「多線開戰」的策略,源於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邏輯,他試圖通過關稅重塑全球貿易格局,卻低估了各國的反彈力度。
就比如美國對印度加征鋼鋁關稅,結果換來印度對美29類商品的反擊,如今中美談判稍有進展,其他國家卻不願再忍讓,特朗普的「關稅戰」已到強弩之末。
儘管特朗普的「變臉」讓中美關係再起波瀾,但從長遠看雙方的相互依存難以割裂,美國市場若失去中國商品,將面臨供應鏈斷裂和通脹危機。
我國則是正通過「一帶一路」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降低對美依賴,我國對東盟貿易額已佔其外貿總額的20%以上,而美國對我國出口卻持續下滑,特朗普或許忘了,貿易戰從來不是單贏遊戲。
美國內部壓力也在逼近,財政赤字高企、供應鏈危機加劇,讓特朗普的「持久戰」難以為繼。
美媒曾評論「中國揭穿了特朗普的虛張聲勢」,這並非空話——從芯片限制到稀土反制,我國早已準備好應對長期博弈。
那麼中美貿易的破局點在哪裡? 或許在於雙方能否找到新的合作空間。
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重啟,為貿易談判提供了潛在的緩衝,未來,放下對抗、聚焦共贏,或是唯一出路。
總結
特朗普的「48小時變臉」,不過是中美貿易博弈中的一幕插曲,面對美國的反覆施壓,我國以不變的定力應萬變,既捍衛了自身利益,也為未來的合作留下了餘地。
無論前路如何波折,中美貿易的最終方向,取決於雙方的智慧與遠見,只要合作之門未關,破局的希望就始終存在。
信息來源
廣州日報 印度擬反制美鋼鋁關稅措施
觀察者網 鮑韶山:在啟動關稅戰後,特朗普又犯下一個嚴重戰略失誤
千龍網 中美發佈聯合聲明後,特朗普將「炮火」轉向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