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新中國十大元帥中有兩人是十分相似的,那就是羅榮桓和聶榮臻元帥,兩人都是中央紅軍的元帥,紅一軍團出身。
後來兩人又都到了115師工作,最後又各自發展出了一個山東軍區、一個晉察冀軍區,雙雙封帥。
然而實際上在早期的工作中羅榮桓原本是聶榮臻的下屬,到新中國成立後反而羅榮桓成為了元帥第七,聶榮臻只排第九,這是為什麼呢?
原本的下屬羅榮桓,是什麼時候超過自己的老上司聶榮臻的呢?
02
其實從一開始聶榮臻和羅榮桓就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羅榮桓的起點遠低於聶榮臻。
雖然兩人各自參加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但是聶榮臻在1927年南昌起義中擔任軍委書記,成功策反敵軍兩個團,後任紅11軍黨代表;
而羅榮桓同年僅以特務連黨代表身份參與秋收起義,此時聶榮臻的職務與影響力明顯是高於羅榮桓的。
南昌起義失敗後聶榮臻還參加了廣州起義,之後輾轉各地參加過特科工作,直到1931年聶榮臻回到中央蘇區。
此時的羅榮桓也在中央蘇區,但是兩人的身份和地位卻截然不同。
聶榮臻於1932年任紅一軍團政委,羅榮桓為政治部副主任,可以說此時的聶榮臻是標準的羅榮桓上司。
後來聶榮臻升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羅榮桓還是第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可見此時兩人的職務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對於聶榮臻來說,此時的羅榮桓是後起之秀,而聶榮臻對這個後起之秀還是十分重視和欣賞的。
到抗戰初期其實聶榮臻還是羅榮桓的上司。
很多人都知道抗戰時期羅榮桓和林彪搭檔115師,但其實真正和林彪搭檔的應該說是聶榮臻才對。
1937年八路軍改編時,林彪為115師師長,聶榮臻為115師副師長,羅榮桓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職務仍處下位。
注意此時八路軍因為改編,初期是沒有政委一職的,政委是後來重新恢復的職務。此時八路軍中就是正師長、副師長最大。
那麼羅榮桓是什麼時候超越聶榮臻這位老上司的呢?答案就是抗戰時期115師的分兵發展。
03
在抗戰初期的幾次對日作戰後中央敏銳發現不能繼續和日寇硬拼了,而是應該轉頭去敵後發展,於是就有了115師的分兵。
聶榮臻帶兵去華北分兵發展出了晉察冀根據地,這是我軍首個敵後抗日根據地,至1939年發展為10萬兵力、1200萬人口的模範區。
羅榮桓則與代師長陳光於1939年率部入魯,整合山東八路軍為8個主力師,至1945年擁兵27萬,成為全國最強抗日根據地。
關鍵是之後陳光因為意外被調走,羅榮桓成功主導山東軍區,自此羅榮桓成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和聶榮臻平級了。
如果要說抗戰時期晉察冀根據地和山東根據地的發展,其實差距不大,都是我軍最大的根據地之一,羅榮桓和聶榮臻也算是平級。
然而之後解放戰爭初期,1945年羅榮桓率山東6萬精銳進軍東北,組建東北野戰軍核心力量。
到達東北後羅榮桓更是首創「二線兵團」模式(訓練新兵150個團),將東野從11萬擴充至150萬,佔全國解放軍總數1/3,是我軍最強大的野戰部隊。
自此羅榮桓的地位也徹底奠定,與此同時聶榮臻在華北面對傅作義時屢遭挫折,1946年大同-集寧戰役失利,張家口失守。
聶帥的裁軍決策失誤導致兵力銳減,影響戰役主動性,導致晉察冀野戰軍一直沒有發展壯大。
至1948年平津戰役前,華北軍區需依賴東野支援才能對抗傅作義集團,聶榮臻和羅榮桓的地位也由此發生逆轉。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總前委任命出爐,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羅榮桓首次在正式序列中位列聶榮臻之前,自此正式宣告了聶榮臻和羅榮桓地位的逆轉。
羅榮桓這位曾經的後起之秀成功超越了自己的老上司聶榮臻。
04
新中國成立後其實兩人差不多,羅榮桓任首任總政治部主任,主持全軍政治工作及軍銜評定,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
但1953年《黨史資料》九大軍事家名單評選中,聶榮臻並未入選,而羅榮桓因東北貢獻獲得更高認可,可見此時羅的地位已經明顯高於聶了。
1955年授銜時,羅榮桓位列第七,聶榮臻第九,形成最終超越,其實最核心的正是在於羅榮桓在東北的。
如果只按照抗戰時期的結局來評定軍銜,即使羅榮桓和聶榮臻平級,但是聶榮臻的資歷肯定能夠還是會壓過羅榮桓一級。
奈何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的發展太順利了,直接推動解放戰爭全局勝利,聶榮臻的華北戰場則更多承擔牽制性任務,因此雙方身份地位逆轉了。
正如毛主席所說,羅榮桓這個幹部是發現太晚了,他的才能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時期才真正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