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採藥衝出國門。
1月9日,「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台」啟動儀式在廣西防城港市舉行,這是中國首個跨國區域集采平台。
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台,是承載國內、國際醫藥集采業務的信息服務平台。2024年8月,國家醫保局局長章軻到廣西開展調研時,與廣西共同定下了建設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台,推動醫學試驗區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任務。
醫保局瞄準東盟不是沒有道理的。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有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10個成員國,人口總量約6.8億,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和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近些年來,東南亞醫藥市場被視為「最有前途的製藥市場之一」。數據顯示,2020年東南亞醫藥行業市場規模達400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內增長將超過11%,市場空間廣闊。這吸引了不少國內葯企也紛紛在東南亞布局。

此前,君實生物與康哲葯業在新加坡設立合資公司,在東南亞九國合作開發、商業化特瑞普利單抗。康方生物和復宏漢霖也都曾將自己的PD-1產品推向東南亞市場。
不過,國內葯企闖關東南亞也有不小的挑戰,比如市場碎片化嚴重、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需要熟悉不同國家的監管、註冊要求等等。而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台的建設,或將為這些難題帶來解決方案。
眼下這一集采平台的相關運作機制細節尚在討論中。據官方披露,平台大體是通過集成基礎數據管理、採購需求發佈、招標管理、聯盟採購管理、合同管理、交易結算管理、執行監測和AI分析、綜合監管可視化、公共服務等功能,實現藥品、醫用耗材等從集採到結算的全流程管理。可以確定,未來這一平台有望為國內集採藥搭建一個更加便利的平台與渠道,服務中國醫藥更好的走向東南亞市場。
目前,東南亞國家對進口藥品依賴性大,主要是仿製葯。但全球主流跨國仿製葯企的產品售價普遍比較高。而在國內,自2018年11月國家醫保局啟動「4+7」集采試點以來,我國常態化制度化推進醫藥集中帶量採購,目前已開展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目前共納入435種藥品,覆蓋常見慢性病和腫瘤藥品,藥物價格大幅降低。
隨着中國-東盟醫藥區域集采平台的建立,中國集采企業有望直接進入東南亞。未來憑藉著成本和價格優勢,國內這些質優價廉的集採藥將有可能快速搶佔東南亞市場。對於深耕集採的國內企業來說,平台的建立也為其提供了一條仿製葯出海的新思路,有望通過海外市場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撰稿丨方濤之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王苗嫦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