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也就是3月5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之一的陳桂香老人離世了,享年99歲。
「日本兵闖進我們家,我哭着喊着:『奶奶,日本人要抓到我了。』我躲到茅廁中,卻被日本兵一把拽住頭髮,還狠狠地扇了我兩個耳光。」
「奶奶哭着跪下讓日本兵不要傷害我,卻被鬼子的槍托打倒在地,砰的一槍,他就把我奶奶打死了。」
回憶到這兒,陳桂香又濕了眼眶。
那時,陳桂香僅12歲,所幸日本兵在跨門檻的時候絆倒,她才得以有機會逃走,但她的奶奶卻為救孫女,再也回不來了。
侵華十四年,從柳條湖到東京灣,從北大營到密蘇里號,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戰火掠過枝椏,刺痛夾雜傷疤,日本法西斯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難書。
在此期間,日軍除了對我國領土主權的侵佔外,還掠奪了大量的中國「財富」,這群強盜殺人放火,無所顧忌。
而當初日軍搶奪的「財寶」,有的至今仍漂泊在異國他鄉,有的就連蹤跡都難以尋到。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那段苦難的年代,去看看日軍當年究竟掠奪了中國多少「財富」。
掠奪資源,經濟侵略
日本作為島國,國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有限,需求量又比較大。因此,物產豐饒的中國自然成為其侵略的對象。
1931年9月18日,日軍製造南滿柳條湖事件,隨後炮轟北大營,悍然發動侵華戰爭。
日軍進駐東北後便原形畢露,他們抓住東北黑土地、礦產資源豐富的優越條件,大規模掠奪中國資源,滿鐵公司就是日軍「搶劫」最好的罪證。
滿鐵公司,全名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該會社的總裁、理事會理事等高層領導均由日本政府親自任命。
自然而然,其傳達的即是政府的意圖。
滿鐵的首任總裁叫後藤新平,更是直接參与到侵華戰爭中的日軍頭目,日本國內還大言不慚的授予他「榮譽」稱號:
「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殖民地經營家」。
後藤新平在《經營滿洲策略概要》中提到:
「經營滿洲唯一的秘訣就是表面上裝作經營鐵路,實則暗地裡充實各種設施。」
我們知道,日軍在抗戰過程中對鐵路等運輸工具的依賴性是極大的。
所以南鐵公司的成立,也為其進一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埋下伏筆。
就像其設立的東亞經濟調查局,即通過廣泛布網,用來大肆搜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多方面的情報機密。
另一方面,日本以該公司作掩護,經營石油、煤礦、鐵礦、以及其他諸金屬礦等活動。
看似是在發展經濟,實則不過是對我國礦產資源暗戳戳的「明搶」罷了。
開採礦山,經營鐵路,建立警察部隊,壓榨本土工農,凡此種種,連篇累牘,不盡其數。
單單是在撫順地區,滿鐵就搜羅掠奪將近兩億噸的煤炭資源,所獲利潤達2億6千萬日元。對此,日本還專門設立了滿洲炭礦株式會社。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日軍從我國掠奪煤炭10噸、鐵礦1.8億噸、銅鋁鎂等資源165萬噸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石油、鉛礦、鎳礦、錫礦、水銀礦、石墨、石棉等不計其數的珍稀礦產資源。
他們把從東北劫掠來的礦產資源源源不斷運送到日本本土,用以武裝其軍事,再反過來侵略中國。
除卻對礦產資源等物質掠奪外,日本侵略者對我國的財政經濟損傷也是巨大的。
日軍制定「對華經濟謀略計劃」,以暴力威脅的方式發行「軍票」。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因此軍票也一直沒能在全國流通。
索性,其轉而大量印偽鈔。
日軍藉助自身技術優勢,利用「污損器」將自己的「偽鈔」故意變舊,還佯裝「官方」似地進行包裝、簽印、裝箱等流程,幾乎是完全匹配中國鈔幣的樣式。
他們買通大量奸商、社會不良組織等,將印製的「偽鈔」大量運往全國,尤其針對國統地區,目的便是擾亂其未佔領地區的經濟秩序。
這批偽鈔除對我國社會經濟造成影響外,也嚴重削弱抗戰部隊的經濟實力。
日寇通過偽造貨幣,騙取大量戰略物資,破壞我國戰時金融秩序,導致抗戰大後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民生凋敝,對國民政府法幣信用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據統計,日軍總共印製40億偽鈔,此等規模在世界上也算位居前列了。
這些「空頭支票」流入中國市場後,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而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不準中國百姓購買食用大米,還會對農民每年收穫的糧食低價強買。
如果有人膽敢違反,殺頭就是其處理辦法。
掠奪人口,勞力侵略
1945年6月底,就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時,卻發生了一件鎮人心魄的「花岡事件」。
當時,日軍侵略中國後,不但對我國百姓進行肆意屠殺,而且前前後後至少強擄4萬名中國工農到日本做苦力,以滿足其勞動力短缺的態勢。
花岡中山寮,一個被稱作「人間地獄」的地方,許多中國勞工被押赴到這裡。
他們住在木棚里,每日高強度勞役至少15個小時,平日里也只能拿諸如蘋果屑、橡子面進食。
到了寒冬,勞工們沒有禦寒的厚衣服,只能穿着單衣,踏着草鞋,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無飢無飽的勞役。
且不說環境條件多麼惡劣,兇殘惡毒的日軍監工動不動就拳打腳踢,很多勞工好不容易挺過寒冬,卻沒能挨過監工毆打虐殺。
半年時間,就有200多名中國勞工無故斷命。
由於當時的勞作環境極差,煤礦工人在地下遇見坍塌、瓦斯爆炸等情況很常見,而日本自然不會在乎這些。
活着的就給他拚命幹活,死了就扔到所謂的「死人倉庫」。如果因為受傷導致殘疾或者失去勞動能力,日軍就會將這類人生生活埋。
1945年6月30日,中國勞工忍無可忍,以700人的規模決心反抗,花岡事件爆發。
當日,日軍出動2萬軍警鎮壓,他們把逮捕的勞工押解在廣場上,捆綁雙手,嚴刑拷打。幾天的時間,場面悲慘,遺屍遍地,將近一半的被捕勞動慘遭殺害。
最令人可恨的是,在2019年,當這些中國倖存者和死者家屬起訴二戰期間日軍肆意虐殺中國勞工時,卻被大阪地方法院駁回。
也就是說,他們公然否定日軍強征勞工、從事嚴酷勞動這件事。而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不承認侵華日軍犯下的種種罪行。
這僅僅是日軍暴行的冰山一角,諸如山西大同萬人坑,被稱作「中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依蘭大屠殺、廠窖慘案,哀鴻遍野,血流千里。
日軍從我國強擄勞工的同時,還試圖向我國東北進行移民,號稱「二十年移民百萬」計劃。
日本此舉,便是希望能把中國變成其徹頭徹尾的領地,進而解決其本土地少人多的危機,狼子野心,昭然可見。
其實,早在1935年,日本就已經成立滿洲拓殖株式會社,全權負責移民的土地獲取、分配、管理。
按照日本所提計劃,他們至少需要上千萬町的耕種用地,以及500萬町的畜牧用地。
截止日軍投降,其共掠奪土地3.9億畝,占其本土耕地面積3.7倍
因此,在移民團剛剛踏進東北境內後,就遭到東北抗日聯軍的猛烈進攻,將近200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就悻悻逃離了。
當地農民也激烈反抗,紛紛扛起鋤頭鐮刀,對日本僑民施以驅趕。
而隨着日本侵華戰爭的逐步破產,移民計劃也沒能取得多大實質性進展。
而在移民隊伍中,許多日本民眾全然是因為日本政府給他們畫的大餅才來到中國。
日軍大敗後,為降低撤退成本,他們竟然大量屠殺日本移民,連自己的同胞都不放過,這種瘋狂的做法,已經全然了無人性。
掠奪文物,文化侵略
據相關考證,抗戰時期我國達918個縣市遭到日軍侵佔,其中將近80%的大城市淪陷敵手。
在此期間,日軍掠奪中國歷代文物近200萬件,單單國寶級文物就達10萬件,遭到日軍破壞的名勝古迹741處,還有古籍、圖書等至少300萬冊。
要知道,這僅僅是統計在內的,還有很多是我們沒有統計到的。
去年,由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聯合出品的網絡短劇《逃離大英博物館》一經播出,便迅速激起無數網友心聲。
「我們是泱泱大國,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
此話一出,又牽動多少國人的心。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幾度追回被列強擄掠而走的中國文物,並相繼與美國、瑞士、法國、澳大利亞等前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返還文物相關協議。
雖然追回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但也已取得不小成績。
相比之下,1949年至今,有記載的從日本追回的文物卻寥寥無幾,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某些地方組織,都對此有意阻攔。
1933年,日本所謂的「東亞考古學會」對牡丹江渤海遺址開展毀滅性挖掘,對我國渤海文化造成巨大摧毀。
「金百合」計劃、「學術旅行隊」等多少日本人打着學術交流的旗號,公然破壞中國文化遺址,對我國江浙滬一帶的古文化考古工作造成空前浩劫。
德都縣的古剎鍾靈寺曾安置有銅像207尊,卻在侵華戰爭過程中,被日偽軍以「獻納」的方式送出187尊,還造成大大小小的破壞性活動。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物保存所、西湖波博物館、六朝墓、宗境閣等諸多中國文化研究場所和古遺址等地區。
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日軍肆無忌憚的劫掠罪行。
《中國甲午以後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中記載:中國甲骨、書畫、絲綉、寫經、刻石、銅器、石器、古玉、古籍等我國文物15245件。
至今仍藏在諸如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永青文庫等地。
據江蘇古籍出版社的《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的記載,以南京、北京、上海在內三市六省的圖書損失將近300萬冊。
戰後,我國從日本幾處圖書館追回古籍也僅僅不到4萬。
「燒光、殺光、搶光」,日寇將「獸性」這件事演繹到極致。
其對我國古建築的破壞、公私文物的掠奪,已然達到人神共憤的地步。
鴉片侵蝕 奪人心魄
日寇侵佔東北後,土肥原賢二還大放厥詞:
「我今天能在滿洲取得如此成績,只靠三件武器:女人、炸彈和鴉片。」
而日本軍方也曾表示,只要中國能有40%的吸毒者,就必將成為其附屬國。
在這裡着重提一提日軍侵華時的「鴉片政策」。
其實早在1915年,日軍就在東北設立「戒煙部」。
說的倒是好聽,但所謂的「戒煙部」,實際上就是將鴉片輸入改為都督府直營專賣,「鴉片售賣合法化」再次出現。
不同於「文化侵略」,鴉片輸入更大體現在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
截至1936年,統計在內的181個城市中,擁有營業執照的鴉片煙館達3840家,毒品館8400家,更何況還有無執照私販鴉片的呢?
這個數目無疑是極其恐怖的。
當時,每兩鴉片售賣價8元,每家煙館每月還要至少要繳納15鎊牌照。
而且鴉片的利潤還在逐年攀升,煙民人數也在成倍增加。
官方統計1933年鴉片成癮者56804人,到了1937年,人數竟然高達811005,人數直接增長14倍。
單1937年鴉片專賣的利潤值,就達9232萬元。
日本人還忽悠當地中國老百姓,呼籲他們廣泛種植高利潤的罌粟。
只不過到了戰爭後期,日軍也不再那麼客氣,竟然還出現強行徵收的局面。
這些鴉片由東北廣泛生產、加工,其後走私全國,對當時中國經濟造成不可泯滅的損失。
結語
由此,日軍在對我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同時,除了掠奪大量物質財富,對於我國的精神文化摧殘也造成重要損傷。
而在抗戰過程中,日軍對我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間接可達5000億美元,並且只多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經濟恢復如此之快,且在短時間間內實力大增。
但直到今天,日本的許多個人、組織依舊在宣揚當年日軍無罪,刻意抹殺侵華事實,此等行徑屬實令人憤恨。
吾輩當自強,更應時刻敲響警鐘,銘記歷史,振興中華。
-END-
【文|此間】
【編輯|長庚】
【參考文獻】
羅豐年:《日軍侵華時曾造大量偽鈔》
田雪瑩:《論東北淪陷時期日本鴉片政策》
徐祝申:《戰時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經濟統制及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