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將軍
李忠信將軍,1916年7月生於江蘇蕭縣(今安徽蕭縣)趙莊鎮李酒店村一戶農民家庭。
1937年11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江蘇徐州成立長官部和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時屬徐州的蕭縣人民立即響應,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李忠信隨中共蕭縣工委書記、堂兄李忠道參加了動委會的一系列活動,並開始收集槍支,準備組織民眾抗日武裝。1938年5月中旬,日軍攻陷蕭縣縣城,建立了偽政權。7月初,李忠道聯絡幾支民眾武裝攻入縣城,將偽組織逐出縣城,並成立蕭縣抗日游擊隊,不久編為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二總隊第十七大隊,李忠道任大隊長。李忠信因靈活機智,作戰勇敢,很快成為這支抗日武裝的戰鬥骨幹。8月23日,李忠信帶四名戰士以送慰勞品為掩護,進入黃廟日軍據點,迅速幹掉站崗的日軍,使游擊隊順利進入據點,消滅正在午睡的日軍20人,繳獲三八式步槍18支、手槍和機槍各一支,游擊隊無一傷亡。隨後,李忠信參加了破擊津浦路、隴海路和黃口車站的戰鬥,多次攻打偽軍和漢奸維持會,截擊日偽給養,表現英勇。
1949年,李忠信調任工作從吉林扶余奔赴松花江畔的途中。
1939年5月,李忠信所在部隊編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在蘇魯豫皖邊區開展抗日反頑鬥爭。1940年春,隨梁興初率領的東進支隊離開蕭縣,挺進到蘇魯邊區直至濱海地區。下半年,隨部改編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五旅。參加了拔除湖西崔庄據點、三攻虞城、鬼關溝伏擊日軍、奇襲郯城等戰鬥。同年底,教導第五旅奉命南下淮海抗日根據地,支援新四軍作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教導第五旅改編為新四軍獨立旅,李忠信任獨立旅第二團三營教導員。參加鞏固發展淮海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參加程道口戰役。1942年底,隨部北返山東歸建。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參加三打甲子山、馬耳山反「掃蕩」和攻打諸城、贛榆等戰鬥。
1954年7月,李忠信在瀋陽北陵軍事學習場上。
抗日戰爭勝利後,時任山東軍區第二師四團參謀長的李忠信隨部挺進東北,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二師四團副團長、團長兼吉林省公主嶺縣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二師副參謀長,第四野戰軍三十八軍一一三師參謀長。1946年3月,國民黨軍分兵三路,大舉進攻我東北民主聯軍。李忠信所在的第二師四團奉命在昌圖以北節節抵抗,頑強阻擊,遲滯了敵軍的進攻。4月上旬,李忠信率部在柳條溝、興隆嶺參加對敵新三十八師的反擊作戰,並參加了四平保衛戰的外圍戰鬥。6月上旬,第一、二師從四平外圍撤退途中,李忠信和所在部隊主動抓住有利戰機,在新站、拉法殲敵八十八師1900餘人。11月間,參加東北民主聯軍三個主力縱隊在西滿和長春以北地區的作戰,迫使國民黨軍不得不暫時停止對南滿的攻勢而將主要目標轉至北滿。隨後,李忠信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我軍發動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勢作戰。1947年6月夏季攻勢的第二階段,時任第二師四團團長的李忠信率部向四平西區實施突擊,於14日20時40分率先突破守軍陣地,隨後向縱深發展,激戰一周。後因四平守敵多達3.5萬人,戰鬥力強、工事堅固,二師傷亡較大,於21日奉命撤出戰鬥。
1967年,第三十八軍首長檢查部隊地下營建工程。左起:劉海清、李忠信、王猛。
在戰鬥中,李忠信總是靠前指揮。1948年2月下旬,東北野戰軍決定以十個師組成攻城集團,再次進攻四平,李忠信率第四團再次擔任主攻任務。為完成攻堅任務,李忠信和團部幹部仔細研究戰鬥方案,區分各營任務,又和團政委於敬山一起連夜踏着沒膝的積雪,到各營、連檢查戰前準備情況,並指揮部隊把交通壕挖到敵人眼皮底下。要求排雷組的同志每人背一袋草木灰或細煤,以標識進攻路線;要求爆破組準備連續爆破。12日上午8時,李忠信指揮所部尖兵連迅速衝到城牆下,實施連續爆破,只用7分鐘就打開突破口,團突擊班乘勢而上,把第一面紅旗插上四平城頭。在同年10月開始的遼瀋戰役中,李忠信率部參加了圍困長春、遼西和圍殲敵廖耀湘兵團及攻克瀋陽等戰鬥。1949年1月天津戰役中,第二師擔負由西向東對天津城的左翼主攻,時任師參謀長的李忠信未等我方炮火射擊結束,就親率一個團奮勇強攻。該團突擊連在各路攻城部隊中首先突破小西營門,把第一面紅旗插上天津城頭;接着向縱深攻擊,最先攻到金湯橋,與兄弟部隊會師。隨後,李忠信隨部南下華中、華南,參加了宜沙、衡寶、湘西、廣西、滇南等戰役。
1968年,李忠信到西藏亞東檢查邊防工作時察看連隊伙食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李忠信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八軍一一二師副師長、師長,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回國後,任第三十八副軍長兼通化市警備區司令員。1967年,任成都軍區副參謀長。1980年,任瀋陽軍區司令部顧問。
1964年,李忠信晉陞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勛榮譽章。
1997年12月27日,李忠信在瀋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