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最大的戰場。對蘇聯動手早在希特拉政府的計劃之內,在希特拉這個種族主義者和戰爭狂人眼中,蘇聯對於德國就如同印度對於英國,是兼具人力和物力為一體的最理想的殖民地。屆時,烏克蘭那一望無際的麥田將成為保障日耳曼人生活的糧食產地,低等的東方白人只配充當這一生產環節的奴僕。然而蘇聯龐大的兵源儲備和政治動員能力,讓希特拉心生忌憚。於是,發揮宣傳戰作用,以瓦解蘇軍的作戰意志和人民的反抗精神,就成了德國對蘇戰略行動中的重要一環。
希特拉巡視他的軍隊
一、對蘇宣傳戰的戰前準備
要打宣傳戰,宣傳部門就得兵強馬壯。蘇德戰爭前,德國共計11個宣傳部門和200餘人的高學歷人才,受宣傳部、國防部和東部領土管理區統轄管理。其中,國防軍宣傳部在戰爭宣傳中擔任主力,1941年,德軍在其中專門設立了國防軍宣傳連,成員由軍隊直接提供,短短一年就擴充到了15000人,包括記者、新聞播報員、攝影師等。他們活躍在前線各個戰區,將梳理編輯好的宣傳資料空運至柏林,再由宣傳連總部統一製作成成品投放於前線。
這些宣傳成品類型不一。考慮到蘇聯地區民族構成駁雜,人民受教育水平差別大等實際問題,德軍通常採用傳單、海報、廣播三管齊下的宣傳方式。
海報上的德軍形象
蘇德宣傳展示中,傳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量勸降傳單由飛機拋撒向蘇軍前沿陣地。在戰爭開始後的前6個月里,德國人就製作了15種不同類型的傳單和富有煽動性的演說稿來吸引處在劣勢中的蘇聯軍隊。
相對於傳單,海報更具有視覺衝擊效果。德軍在攻下蘇聯城市後會在街頭張貼不同的海報。有的印着滿臉狡猾的猶太人正充滿惡意地盯着基督教家庭,有的畫著滿臉洋溢着幸福的南斯拉夫人在美麗的農場里勞作。這些海報不僅分化了猶太和非猶太群體,還日漸潛移默化地轉移了蘇聯人民對德國的仇恨情緒。
正如戈培爾所說,廣播將成為第八大力量,廣播在宣傳戰中的價值毋庸置疑。德軍每攻下一城就立刻控制當地的廣播電台,這相當於扼住了此地的喉舌。之後再按部就班地讓專業廣播員朗讀預先制定好的宣傳稿,可以輕鬆地將其政策方針覆蓋傳送至佔領區不同階層、語言、民族的聽眾。
演講中的戈培爾
二、德宣是如何忽悠蘇聯人的?
德國人為了忽悠住蘇聯人,首先構建了一套「入侵有理論」。1941年6月,德國啟動了巴巴羅薩行動,漫天傳單飛入蘇軍陣地,上面寫着「德國的敵人不是蘇聯人民,而是猶太人和布爾什維克政府」。在德國人的這套話術中,東線的戰爭是歐洲聯合對抗布爾什維克的正義之戰,還將《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說成是希特拉曾為和平做出的最後努力,是斯大林的貪婪最終讓戰爭爆發。所以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純屬「正當防衛」。
很快,德國閃擊戰在東線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和德國在前線戰場上對蘇聯士兵的宣傳是分不開的。大量的勸降宣傳幫助德軍儘可能減少傷亡和進攻途中的時間損耗。蘿蔔加大棒的宣傳方式最有效率。1941年9月中旬的德國廣播宣稱,所有膽敢反抗的匪幫游擊隊一經逮捕立刻擊斃,並且在事後會對游擊隊的親屬和同情者予以清算。另一方面,德軍還給德佔區的蘇聯人畫大餅。如果德國贏了,蘇聯人民將獲得私人財產。為了對抗蘇聯的政治教育,還苦口婆心地煽動道:「所有權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其實我們也是社會主義制度,但我們也沒廢除私有制啊。民眾想有自己的住房和汽車,農民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農田和土地,這有什麼不對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國在西線、南線都開始吃緊,如何動員起德佔區的蘇聯人民參加戰爭以補充兵員和工廠勞力至關重要。在希特拉的首肯下,1943 年1月13日,戈培爾下達命令,開始動員德佔區人民加入對蘇聯作戰的隊伍。徵募志願者的宣傳通過廣播發向各個佔領區。廣播中強調了德國主導下的西歐和東歐聯合組成的「新歐洲」概念,類似於日本人忽悠中國人的大東亞共榮圈,並倡導蘇聯人為此而戰。為了招到人,德軍做出了一定讓步,無論是烏克蘭人還是愛沙尼亞人,都能得到帶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軍隊制服,志願兵的地位和其他德國士兵一致,享有同樣的食物和待遇,也允許用本民族的語言交流,甚至休息時能載歌載舞。
納粹德國對敵宣傳畫
三、德國人累死累活的宣傳有用嗎?
戰爭剛開始的幾周中,納粹的攻心之術並未起到作用。紅軍軍官和士兵認為暫時的失敗與政府的一些錯誤政令有關,紅軍依然強大,斯大林永遠正確。1941年8月,列寧格勒戰事開始吃緊,蘇聯紅軍出現了大批傷亡,於是相當一部分士兵開始受德軍宣傳單的影響。他們在寄給親人的信中出現對德軍強大的絕望,信中甚至夾帶着納粹的黨徽(德軍飛機順路空投下去的)。從8月10日至30日,僅僅20天,相關部門就發現了18000封信存在此類問題。
9月19日,「兄弟情義」事件爆發,穿着蘇軍服裝的德國軍官溜進蘇聯陣地勸降5名士兵後安然返回,在此過程中,該防線成員都心照不宣地選擇視而不見。
蘇聯戰俘
如此惡劣的事件震驚了蘇聯高層。紅軍政治局主席謝爾巴科夫下達命令全面對抗德軍的宣傳戰。起初對抗方法比較低級,德軍用揚聲器勸降,蘇軍就用機槍掃射製造噪音。德軍空降發傳單,紅軍政委便將士兵手中的宣傳頁挨個沒收。這樣的方法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治標不治本。於是,蘇軍的政治機關聯合蘇維埃信息局,針對德國人的宣傳內容進行「打假」,並用各地被佔領區人民的慘狀來喚醒士兵的戰鬥意志。這讓中後期德軍的勸降宣傳漸漸沒有了用武之地。
德佔區的蘇聯民眾也很快發現,實際政策和德軍當初的宣傳完全不是一回事。德軍每佔領一地,就會屠殺當地的嫌疑分子和紅軍同情者。在軍隊撤離後,納粹警察接管治安,又會再進行一輪清洗。德軍宣傳的「新土地法」政策更是壓根沒執行,相反將農民看成沙俄時代的農奴。此時再多的花言巧語,也難掩納粹的罪惡。德佔區的蘇聯人民開始積極對抗納粹暴政。大批工人曠工,以此耽擱生產進度。蘇聯農民將糧食焚燒,以此來抵制納粹的征糧隊。截止到1942年底,佔領區上活躍着1000多支游擊隊,人數高達125萬。殘暴的德國侵略者最終在人民戰爭的浪潮中一步步走向滅亡。
文史君說
《三國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為上。」在戰爭中對敵人進行政治宣傳以達到戰略目的是戰爭藝術的重要體現。希特拉對蘇聯的侵略不僅是軍事上的,還利用宣傳輿論對其部隊士氣和意識形態發起滲透,攻心戰的影響力不亞於戰爭,因此在戰爭前中期,大批蘇聯士兵因作戰失利,甘願相信納粹那套國家社會主義理論,主動放下武器,降於德軍。但隨着正面戰場上德蘇力量的變化和德軍在佔領區犯下的種種惡行的曝光,任憑德宣說得再天花亂墜,也忽悠不了蘇聯人民了。
參考文獻
劉慶平:《納粹統治時期德國的電影與政治宣傳》,湖南師範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劉慶:《納粹德國對蘇聯的戰時宣傳研究 (1941—1944)》,湖南師範大學,2018年發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