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央的一次全會上,毛主席提出:「現在有些軍區司令員在一個崗位上呆得時間太久了,對自己管轄區有些鬆懈了,有些油了。有些軍區還出現了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這樣不好。建議各個軍區的司令員調換一下。」
毛主席的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中央領導和老帥的支持。
但是,還是有一些反對的聲音,有些人認為,這樣一調動,是不是會有一段不穩定的時期,影響備戰打仗的任務?
為此,毛主席鼓勵大家說:「過去戰爭年代,幹部經常調來調去,我們黨、政、軍、民有這樣的傳統,八屆十中全會決定,要交流幹部嘛!有計劃、有步驟地交流各級黨政的主要幹部。共產黨員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東能西,一切行動聽指揮,調動一下有好處,也是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山頭主義,保證黨的絕對領導的重要一環。軍隊要統一,要整頓,要加強。」
大家的思想得到統一後,各大軍區司令開始對調,中央軍委還專門下達命令,明確要求換到新崗位的司令員,隨行人員不得超過10人,10天之內必須到位。
這一次調整,可以說是毛主席高明治軍策略的一次重要體現,鄧小平就曾評價說:「這次軍區高級將領調整,充分體現出了毛主席領導軍隊的能力,不允許任何軍隊以及任何幹部有自己的勢力範圍。」
當時,全國設有十一個大軍區,分別是北京軍區、瀋陽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武漢軍區、福州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實際上,這次對調的只有八個軍區的司令,分別為:
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與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對調,
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
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與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對調,
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與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對調。
另外還有三個軍區司令員沒有動,就是新疆軍區司令員楊勇、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成都軍區司令員秦基偉。
那麼,為什麼只有八個軍區的司令對調,另外三個軍區的司令沒有動呢?這也是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的。
一方面,這三位軍區司令上任的時間都不算長。
中央軍委考慮讓部分軍區司令對調,就是因為這些人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太長了,有的甚至一干就是十幾年,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調動一下有利於保持大家的活力。
而這三位軍區司令,都是剛到任不久,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就沒必要調動。
先說成都軍區司令秦基偉,在中央軍委做出這個決定之前,秦基偉剛剛上任成都軍區司令5個月,還不到半年。
再說新疆軍區司令楊勇,之前他擔任瀋陽軍區副司令,1973年6月調任新疆軍區司令,也剛剛過去半年時間。
還有昆明軍區司令王必成,他的任職時間比較長一點,但是也不過才兩年時間,跟那些動不動就十幾年的人相比,還是個「新人」,所以也沒必要動了。
另一方面,這三個人的任用也都有特殊的考慮。
首先是秦基偉,他是接任梁興初的。1971年,梁興初因為九一三事件受到了影響,中央在考慮接替他的人選的時候,也是充分考慮到了戰功的問題,秦基偉也是在朝鮮戰場上打出威名的,也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中央的認可,因此,給他放到成都軍區司令的位置上,中央是有特殊考慮的。
楊勇擔任新疆軍區司令,也是經過中央軍委精挑細選的,新疆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防衛任務也非常繁重,考慮到楊勇的特點就是謹慎和大局意識強,所以,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上,也是讓中央很放心的。
而王必成本來就在昆明軍區當副司令,之前的軍區司令是秦基偉,在秦基偉被調走後,昆明軍區突然出了一件大事,就是主持工作的政委譚甫仁遇害了,周總理就命令正在養病的王必成回昆明主持大局。
所以,這三位軍區司令都是有重要任務的,而且任職時間都不長,所以在這次軍區司令對調中,就沒有調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