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爭和海灣戰爭,到底誰打得更好?這是網上有人提出的一個刁鑽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1962 年的中印戰爭,中國僅用32天大破印軍,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僅用42天打敗伊拉克,兩場戰爭都是速勝。
那麼,到底是中國軍隊表現強,還是美國軍隊更強?
實際上,兩場戰爭看似相同,但卻有着許多不同之處,我們要具體分析當時雙方所面臨的情況,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
首先兩場戰爭的第一個不同,是兩國對手本身實力的不同。
先來看看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實力,當時該國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擁有近120萬大軍、5600多輛各式坦克、上萬輛裝甲車、7800多門火炮,以及700多架各式戰機,足以號稱世界第三。
然而,一個國家的真實戰鬥力如何,不是光從紙面能看出來的。實際上,伊拉克軍隊的真實戰鬥力十分拉胯。
以1988年結束、距離海灣戰爭不過兩三年的兩伊戰爭為例,伊拉克跟西方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他們明明擁有幾千輛主戰坦克,卻不發動集群化長距離突擊,而是把坦克當碉堡用。如果說他們缺少石油,那這種情況還好理解,但伊拉克顯然並不缺。
另外,伊拉克軍隊的作戰素質也十分堪憂,手上拿着蘇制優勢武器,明明可以實施火力壓制,但他們也不用,反而是不停地使用早已被各國摒棄的壕溝戰術、人海戰術。
而這些可笑的情景,不只是在兩伊戰爭中能見到,實際上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的表現也是如此。
伊軍將坦克呆板地部署在沙漠斜坡地帶,當做碉堡用,根本沒想着主動出擊。以至於美軍憑藉先進的信息化水平,將這些碉堡逐一擊破。
而且伊拉克自身並沒有,製造蘇式武器裝備及其零件的相關工業能力,他們只能使用長年得不到維護的武器,打仗時總會出現武器失靈等問題。
不只是軍隊,當時伊拉克國內情況也十分堪憂。早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就因為兩伊戰爭欠下了巨額債務,加上當時國際石油價格大跌,極度依賴出口石油的伊拉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
那麼印度,他們的實力又是怎樣的呢?
整場戰爭中,印軍出動了7個旅的正規軍,也就是28000多人,加上前期派出侵入我國邊境的所謂「邊防警察部隊」,以及支前的大量民兵,總計約30萬兵力。
尤其是印軍各個旅部中的廓爾喀聯隊,他們手持尼泊爾彎刀,個個悍不畏死,在二戰中長期跟隨英軍作戰,有着「南亞猛虎」的美譽,且無一不是該旅的王牌。
而兵力多、戰鬥力強是一方面,武器裝備方面,印軍也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弱。
當時紙面實力世界第三的印度空軍,繼承自前宗主國英國,擁有多達近600多架各式戰機,合計36個飛行中隊,其中大部分是英國戰機。
在國內經濟方面印度也不差,戰爭打響前,印度總理尼赫魯制定了新一輪五年計劃,決心全力發展重工業,同時增加糧食產量。
雖然這些計劃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完全實現,但當時的印度總體上還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雖然號稱世界第三,但該國經濟瀕臨崩潰,軍隊作戰素質不佳,也沒有獨立製造武器裝備的能力,只能算一隻紙老虎。
而中印戰爭中的印軍,不僅擁有自己的先進武器裝備生產線,軍隊經受過二戰磨鍊,國內經濟也在蓬勃發展,根本不是伊拉克能比的。
所以,就對手本身的實力,也是印度遠遠強於伊拉克,這也就意味着,我國所面臨的的壓力,要比美國大得多。
而中印戰爭和海灣戰爭的第二個不同,是美國和中國具備的條件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海灣戰爭中美國的自身條件。
在軍隊數量方面,開戰前美國自己就動員了將近70萬人,再算上盟國派遣的支援部隊,受美軍指揮官指揮,海灣戰爭中美國相當於出動了95萬多人的部隊,和伊拉克軍隊差不多。
當然,相比起參戰軍隊數量,最讓各國震驚的,還是美軍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
M1A1主戰坦克自不必多說,美國向來不重視陸軍,但他們的坦克也裝配了,其他國家尚未掌握的貧鈾裝甲和貧鈾穿甲彈,火力和防護性能根本不是蘇聯同級坦克能比的。
而當時美軍的海空軍裝備更是先進得嚇人!
羅斯福號核動力航母、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以及F-117隱身戰鬥機,隨便一個都是頂級的存在。
其中F-117戰鬥機,更是遙遙領先於世界,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具備完全隱身技術的戰鬥機,當時沒有一個國家的雷達能偵測到它的飛行軌跡。
實際上,憑藉全球定位系統、車輛互聯信息系統、軍用衛星、軍用計算機等獨一無二的信息化技術,美國以碾壓態勢打贏了海灣戰爭,打醒了世界各國!
而且美國自身的經濟實力也不弱,否則無法支撐起大規模現代化戰爭。據公開資料顯示,1991年美國GDP為6.16萬億,是全球GDP總量的四分之一,就連排名第二的日本GDP也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
就在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前不久,中國剛剛結束三年困難時期,經濟還沒有恢復過來。當年我國GDP僅為472.09億元,剛剛佔據全球經濟總量的3%。
不僅如此,相比起美軍優越的後勤條件,當時解放軍的後勤運輸也十分困難。
無論是中印戰爭中的東線還是西線,我國想要把物資運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都要花費尋常幾十倍的努力,汽車隊光是運輸一次的費用,就相當於8個農牧民一年的收入。
在最前線的喜馬拉雅山區,就連最差的砂石公路都沒有,解放軍戰士們只能一路披荊斬棘,忍受又濕又冷的氣候,跨過遍布的密林和50多度陡坡,和基本上不擔心後勤的印軍打仗。
武器裝備方面,像是美軍使用的軍用計算機、精準制導系統,更是當時我軍想都不敢想的存在,解放軍能成功實施穿插迂迴,靠的是堅定的意志和作戰素質。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我國正處於建國以來的最低谷,想打贏一場戰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卻被解放軍實現了。第二階段的西山口之戰中,解放軍7天6夜奔襲250多公里,翻過5座大雪山,以神兵天降之姿,一舉全殲印軍王牌第4師!
所以,相比起海灣戰爭中擁有先進武器、信息化裝備的美軍,中印戰爭中各項條件都極為惡劣的解放軍,能打贏實力強大的印軍,確實更勝一籌。
而中印戰爭和海灣戰爭的第三大不同,是敵國當時所處國際環境不同。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海灣戰爭時,敵國伊拉克所處的情況有多麼糟糕。
眾所周知,伊拉克總統靠軍事政變上台,之後又實施殘酷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天然就不具備法理,因此受到了各國的敵視。
尤其是伊拉克周邊國家,忌憚薩達姆不斷擴軍的行徑,聯合組織起了反薩聯盟,其中就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在兩伊戰爭中結下大仇的伊朗等國。
海灣戰爭爆發後,反薩同盟不僅不讓伊拉克人員物資從自己的領域經過,他們還主動封鎖了與伊拉克相鄰的通道,形成了一張嚴密的包圍網。
藉著這張包圍網,戰前美國就在中東建立了不少軍事基地,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友更是發揮強大的立體打擊能力,全面轟炸和封鎖伊拉克,禁止物資運進其國內。
而當時支持伊拉克的蘇聯又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即將解體,根本沒有精力管這件事,伊拉克幾乎是在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北約。
與伊拉克面臨的情況十分相似,1962年中印戰爭,我國也不僅僅是在對抗印度。
自新中國成立後,西方世界就壓迫我國,而中印戰爭期間,蘇聯和我國的關係也不是很好。
因此,在中印戰爭爆發之前,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紛紛援助印度,希望將其拉到自己的陣營,從而壓制我國發展。
在武器裝備方面,蘇聯以最優惠的價格賣給了印度大量武器,其中就包括米格-21噴氣式戰鬥機,以及該戰機的生產線。要知道,這一性能優良的戰機,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國家在使用。
不僅如此,第二階段作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尼赫魯還決定派出一支高級軍事代表團指導印度作戰,同時派出一支C-130「大力神」運輸機和航母戰鬥群,分別幫助他們搶運物資和震懾海疆。
在經濟援助方面,美蘇雙方他也毫不吝嗇。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多次為印度提供低息貸款和無償援建,直到蘇聯解體前印度還有將近100億盧布沒有還完。
而美國在1961年之前,向印度支援了整整4834萬美元的物資,如果再算上其他西方國家的援助,那麼就佔據了總援助額的95%。
除了美蘇兩大陣營外,其實當時印度自身也是不結盟運動的領頭羊。
就在中印戰爭的前一年,由印度等國牽頭,各發展中國家成立了不結盟運動,共同抵抗超級大國的侵略,而印度憑藉自身體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中印戰爭爆發後,不結盟運動陣營內的成員絕大多數,表示支持印度,我國在外交上幾乎是孤立無援的狀態。
因此可以說,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對抗的是整個北約,而中國在中印戰爭中對抗的,卻是印度和美蘇背後的勢力,其難度不可謂之不高!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兩場戰爭中,中國表現明顯比美國更好,更何況我國僅用32天取勝,速戰速決,這才是東方大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