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在長春舉辦的航展上,除了中國殲20的進行展示高機動性的表演引發國內外的關注之外,中國大方展示的「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同樣引起了不少的波瀾,近日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其網站發佈了一篇名為《中國高超音速無人機可用於對美國F-22、F35隱身戰鬥機進行自殺式襲擊的文章》。
相關報道截圖
印媒援引了《南華早報》此前對「無偵-8」高超音速的報道,認為「無偵-8」無人機將在南海或者太平洋內中國應對美國航母打擊群中發揮關鍵作用,並認為「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類似於四十多年前的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D-21無人機。
由於「無偵-8」無人機十分神秘,最早的公開亮相是2019年的國慶閱兵式,由於官方媒體也並沒公布相關的技術資料,因此我們拋磚引玉,以美國D-21高超音速無人機的相關性能來判斷「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在未來作戰中的作用。
閱兵式中的D-21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成功研發出高空高速的SR-71「黑鳥」偵察機,雖然SR-71憑藉優異的性能可以輕鬆躲避對方導彈的攔截,但為避免國際影響和外交風波,美國計劃研製用於偵察作用的高超音速無人機,根據技術要求,新型的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的飛機速度要達到3馬赫以上,設計工作同樣由經驗豐富的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廠負責,該無人機被稱為D-21,綽號「標籤板」,單價550萬美元(1970年美元價)。
D-21
由於D-21的偵察任務往往在大洋彼岸進行,因此需要母機載到指定地點之後再進行投送,D-21最初的母機是美軍改裝的2架A-12,背在機身上部進行攜帶,起飛之後當速度到達3.2馬赫時進行投送,同時D-21的發動機要全力進行工作,為增加投放的成功率,美軍還特意在投放的母機之上專門設計了一名投放員,然而在隨後的試驗當中D-21的投放工作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在首次投放實驗中,為了降低阻力,美軍特意在D-21上安裝了頭錐罩和尾噴口罩,不幸得是在投放過程中脫落的頭錐罩直接撞上了飛機前緣和發動機,首次試驗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在隨後得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實驗中D-21成功分離成功,Q其中第三次試驗D-21成功飛行2600千米,並完成了8次盤旋,然而在第四次實驗時兩機剛剛分離,D-21裝備的發動機突然停車,隨後發生翻滾徑直撞上了母機,母機因此而解體,雖然飛行員和投放員及時的進行了彈射脫離,但最終投放員還是葬身大海,此後該方案的母機計劃便被取消,轉而改為用B-52H轟炸機弔掛在左翼根部位置進行投放。
由於B-52H無法達到D-21的預定投放速度,因此在D-21的下方還安裝了一個火箭發動機,以保證投放後能達到3馬赫以上的速度,從而保證D-21的飛行安全,D-21服役之後共開展了4次偵察任務並且全部是針對我國,不過最終全部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的偵察任務發生在1969年11月9日,在飛行過程中D-21的導航系統突然失靈,最終飛到前蘇聯的西伯利亞上空墜毀,殘骸被前蘇聯獲得。
第二次的飛行任務是1970年,此次任務完成得非常成功並最終飛行了4900千米,然而幸運的是在回收時出現了意外,最終葬身大海,殘骸和技術資料同樣未能回收。
第三次的偵察任務是1971年3月4日同第二次任務的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任務失敗。
第四次任務的時間是1971年3月20日,在飛行過程中D-21的導航系統同樣是突然失靈,最終墜毀在我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森林之中,最終殘骸被我國獲得,隨後D-21計劃便被取消,直到1977年美軍才正式承認D-21這種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的存在,2010年8月我國在博物館中向民眾公開D-21的殘骸,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的波瀾。
我國博物館中的D-21殘骸
D-21憑藉其科幻的外形,高超音速的性能以及無人作戰等新概念的確成為那個時代頂尖的偵察裝備,從歷次任務中我們不難發現D-21的缺點同優點一樣明顯,其當年的電子工業水平與其性能標準明顯不相匹配,結果導致D-21的可靠性太差,據悉在交付時,即使在「臭鼬」工廠調試好到達美軍的基地時還是會發生故障,最終的結果便是執行的任務全部失敗,最終D-21慘遭放棄。
在B-52H機翼下的D-21B無人機
說完美國的D-21咱們再回到中國的「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上面,兩者既有類似的地方同時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從外形上看兩者的外形都為箭頭狀,三角形的機翼,整個機身翼融合設計,不同的是「無偵-8」採用的是翼尖區域上反設計而D-21則是安裝了一個垂尾,在機頭位置D-21有一個大型的圓形進氣道裝備的是衝壓發動機,而中國的「無偵-8」並沒有進氣道,裝備的是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為超音速巡航設計,兼顧一定的隱身性能,但相比之下「無偵-8」在外形設計方面明顯隱身性能更強。
無偵-8頭部尖銳、背部隆起成弧形,這都是新一代高超聲速乘波體飛行器的普遍特徵
在發射方式方面,美國的D-21由B-52H轟炸機進行遠程投放,中國的「無偵-8」無人機印媒認為由於其體型巨大同時機身頂部位置有兩個圓環,而中國的轟-6N在機身的下腹部帶有錨定裝置,推測轟-6K/N為其潛在的載機。
在回收方面當時美國的D-21限制於技術無法對體型如此巨大的無人機進行回收,因此只能回收偵察設備艙,而D-21隻能自行炸毀或者墜海,屬於一次性的產物,而中國的「無偵-8」具備堅固起落架,這意味「無偵-8」可以重複進行任務。
「無偵-8」
除此之外中國「無偵-8」相比於D-21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解決了在飛行過程中不穩定的問題,據印媒援引《南華早報》的報道稱中國在高超音速飛行中實現了穩定通信的突破,「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被認為是最明確的受益者,同時印媒表示中國已經掌握液體燃料推進技術,雖然固體燃料相比於液體燃料穩定性更強,但液體燃料卻可以控制燃燒速度因此「無偵-8」不僅可以多次發射,還可以調整推力和消耗。
客觀上來說印度的這種利用「無偵-8」對美國F22\F35等隱身戰機進行「自殺式襲擊」的想法的確可以實現,畢竟「無偵-8」的飛行速度要比美軍的兩種隱身戰機速度要快的多,通過反隱身雷達鎖定敵方隱身戰機之後可以進行撞毀,但實際上卻並不實際。
「無偵-8」是一款高超音速的無人偵察機,而並不是高超音速導彈,主要作用在於偵察而不是摧毀,對戰機的鎖定性能有限,「無偵-8」憑藉其高超音速性能前去偵察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至於對敵方戰機的攔截,完全可以交給防空導彈或者隱身戰機。
印度這個想法更加貼近於「蜂群」打擊概念,我們可以通過一架5代機或者未來的6代機作為空中指揮的樞紐,攜帶數十家甚至數百架具有專門空中打擊能力的無人機對敵方目標進行摧毀,這才是較為實際的作戰概念,而不是憑藉一種裝備的單一突出優勢打毫無概念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