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負責我軍直升機研製生產的航空工業昌飛,發佈了一則官方材料顯示,其正在準備直-10武裝直升機的新型號首飛;雖然咱們也沒法確定這個新型號到底是誰,但顯然我軍在武直發展上,還是選擇繼續推動直-10線路前進的;正好最近一段時間,網上也有了不少一架全新構型的直-10進行試飛的高清照片。
這架尾巴上塗著Z-10ME,也就是直-10武裝直升機的出口版本,這是其原型機之一。從照片上來看,這架原型機的配置要明顯高於任何我軍自用的量產版本。機體外表面上能見到,不光是常見的直-10外部,現在已經普及的設備艙開口的裝甲補強,在這架原型機上一個不落的全都安裝到位,就連發動機艙的一些薄弱點上,都再次使用附加裝甲板進行了補充。其實直-10雖然說是個中型直升機,但是其防護構型比起很多重型武直來說更加合理,阿帕奇完全沒有的座艙側面防護那就不說了,在空中被地面的AK在數百米外打穿;而動力系統的防護,更是很多人吹噓的卡-52這樣的重型武直也沒有的東西。
這些新增的附加裝甲就不說了,另一項矚目的變化就是頂着的毫米波雷達,熟悉我軍自用武裝直升機的都知道,我軍的直-10以及之前的出口版本都是沒有這東西的,只有直-19作為承擔更多武裝偵察任務的直升機,攜帶了這套裝備;而對於出口用戶來說,那還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成套的體系,還是要靠着一型武直來打天下的,所以直-10ME裝上了毫米波雷達,也就不奇怪了;當然隨着我軍新一代機載彈藥的發展,直升機打擊能力進一步遠程化,我軍未來直-10裝上毫米波雷達也是可能的事情。
除了肉眼可見的多了一個毫米波雷達外,還能看出機身周邊以及下方,也多出了不少的各種被動告警設備。不光是現代武直都有的,光學上探測來襲導彈紅/紫外特徵的告警系統,以及被動雷達告警接收機;還上了雷達原理的威脅探測系統,以雷達主動掃描的方式探測跟蹤來襲導彈,進一步提升了對來襲威脅的發現能力,以及告警的可靠性,防止漏警也防止虛警,配上更多的雷達與紅外干擾彈,極大程度的改善了生存能力。
除了導彈告警設備更換了新型號使用了新原理,發動機排氣口也像自用型號的新版本改為向上布置以外,這次露面的直-10ME直升機在生存能力上,還進行了另外一個重點改進,就是定向紅外對抗系統;也就是安裝在短翼兩側頂端,不仔細看可能會被忽略的兩個小型球狀物體,一旦感知到有導彈飛來,它們就會激活照射導彈的導引頭,使其被干擾致盲,對各種單兵防空彈以及更高檔的紅外製導彈藥,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因為今年俄軍在烏克蘭的行動,所以應該很多人對於這款對直升機生存能力來說至關重要的裝備,有了深刻的印象,大量的俄軍武裝直升機,真是賴以這種系統的保護,才在密集的對空火力當中生存了下來,完成了任務。比如首日在戈斯托梅爾機場方向的空突行動當中,就有卡-52直升機靠着定向紅外對抗系統,干擾了數十發射向自己的肩扛式防空導彈,成功存活了下來,這也說明這種對抗系統,實際上對生存性能的提升,要遠比有些人臆想的什麼上重武直,堆裝甲要強的多的多。
從布局上看,這兩個安裝在短翼翼尖的DIRCM轉塔,也比俄軍安裝在卡-52上的類似系統要小了許多。這也不奇怪,俄軍的那套也是多年前技術水平的老系統了,我國的國防工業在光學技術上以及電子技術上,都比多年前的俄羅斯強的多,自然能把體積與重量都壓低下來,將性能進一步提升上去。因為有更好的各種被動告警設備,能夠實現距離更遠,準確性更高的威脅識別,所以這套系統對於生存能力的提升,顯然是要比俄軍現役鋪開的套件還要更強大的。
靠着額外附加的裝甲板,設計周密到位的裝甲布局,有效的紅外信號屏蔽,高配版本的直-10在機體自身的生存性能上做到了最大化;靠着更遠的態勢感知能力來遠離前線,靠着多樣化的威脅探測與告警設備來被動感知,再依靠DIRCM來對來襲導彈進行直接對抗,應該說在依靠干擾與對抗手段進行的生存能力提升上,直-10也做到了最優秀的水平。
唯一還有一點差距的,就在彈藥上了,這次出鏡的這架直-10ME使用的還是相當老的AKD-10空地導彈,面對當今的環境,射程上已經不能滿足安全生存的需求了,畢竟如今武直生存能力最關鍵的,還是利用態勢感知能力的優勢,遠離戰場第一線,在敵防空武器射程外使用武器。這一點上,我軍的新一代直升機通用對地彈藥已經在鏡頭上出現過許多次,而且有許多個不同的版本了,那些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彈藥,能讓直升機遠離高威脅環境作戰,只要客戶願意加錢,那自然也是可以選裝的。
當然還是得說,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就是一架原型機而已,所以將直-10上能安裝集成的全部關於態勢感知,以及生存能力的子系統全都給安裝齊全了,但不代表會向所有的國際客戶出售,或者自用版本最後也都會按照這種超高配的規模,來製造或者升級;最終實際上賣出去的是什麼樣,或者我們自己的直-10會變成什麼樣,還是要看掏多少錢,有多少錢就裝多少東西,這張照片上展示的,不過是如果直-10滿配的話,在這些新子系統上不比任何國際先進水平的競爭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