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2022年06月29日21:43:23 軍事 1845

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 天天要聞

1942年,蘇聯衛兵從斯大林格勒被炸毀的建築物的窗戶向德軍開火。

在俄羅斯南部城市伏爾加格勒的一座山頂上有一座高聳的雕像,這座城市擁抱着伏爾加河,以前叫斯大林格勒。這座名為「祖國的呼喚」的雕像描繪了一個高舉寶劍的女人,她回頭看着自己的肩膀,號召她的人民。

這座高85米的雕塑是為了紀念二戰期間在斯大林格勒抗擊納粹德國軍隊的英勇戰鬥中喪生、受傷或被俘的110萬名蘇聯士兵和4萬名蘇聯平民。在斯大林格勒犧牲的蘇聯士兵比整個二戰期間的美國士兵還多。

斯大林格勒本不該成為這場戰爭中最具決定性和最致命的戰役之一,但1942年,兩個無情的獨裁者,阿道夫·希特拉約瑟夫·斯大林的在那裡發生了長達數月、血腥的消耗戰。

德國還未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中恢復過來,這場「征服之戰」就變成了一場「生存之戰」。


希特拉摧毀和殖民蘇聯的陰謀

1940年12月,希特拉宣布了巴巴羅薩行動,這是德國對蘇聯的大規模入侵。希特拉對蘇聯人不屑一顧,他的名言是:「我們只要一腳踹開大門,整個腐朽的結構就會轟然倒塌。」

在希特拉看來,這個共產主義國家充斥着「次等人種」,比如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那些「劣等」種族要麼在戰場殺了,要麼被囚禁為雅利安德國征服者的奴隸勞工,德國將在廣闊而肥沃的蘇聯土地上殖民,從而獲得「生存空間」。

歷史學家、《德國人眼中的斯大林格勒之戰:第六軍之死》一書的作者喬納森·特里格說:「對希特拉來說,巴巴羅薩行動不僅僅是要打敗共產主義俄羅斯,而是要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俄羅斯——將其從地球上抹去。」

納粹嚴重低估了他們的敵人。希特拉和他的指揮官們之所以對蘇聯紅軍評價不高,是因為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糟糕表現,但20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斯大林和共產主義者已經把一個軟弱無力的沙皇俄國變成了一個「軍事和經濟巨無霸",特里格說。

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 天天要聞

納粹分子正湧入俄羅斯的明斯克,那裡大部分被德軍佔領並摧毀。


希特拉把他的基地建在蘇聯的石油上

巴巴羅薩行動於1941年6月啟動,是德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軍隊動員,超過350萬納粹和軸心國軍隊,3400輛裝甲坦克和2700架飛機。希特拉的計劃是沿着三條戰線同時進攻:北部的列寧格勒,南部的烏克蘭和中部的首都莫斯科。他預測,這三條戰線將在10周內被攻佔。

一開始,一切都按照德國人的計划進行。納粹對蘇聯的機場和城市進行了無情的轟炸,裝甲師俘虜了數十萬蘇聯軍隊。但是,儘管德國人早期取得了這些勝利,卻還是無法保證能完成預期目標。

斯大林指揮着一支500萬人的紅軍,源源不斷地輸送士兵保衛城市,撤退的蘇聯士兵會被自己的指揮官射殺。

到了1941年秋天,傾盆大雨把俄國的土路變成了無法通行的泥潭,接着又來了寒冷的冬天,迫使德國人暫停入侵,直到次年夏天。

由於未能奪取莫斯科,希特拉在1942年想出了一個不同的策略。他認為德國的致命弱點是國內石油儲備不足,這意味着德國軍隊經常缺乏燃料。希特拉沒有像所有人預期的那樣再次入侵莫斯科,而是發起了「藍色行動」,向南進軍高加索地區,奪取蘇聯地區豐富的油田。

斯大林格勒是納粹南下的必經之路,但德軍最高指揮部並不認為佔領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特里格說:「在當時希特拉與高級指揮官的所有會議中,他一直在談論石油,石油,石油——這就是關鍵所在。斯大林格勒從未被提及。」

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 天天要聞

一個德國斯圖卡飛機中隊飛向斯大林格勒,繼續對該市進行大規模空中轟炸。


斯大林格勒被炸成廢墟,蘇聯人的優勢來了

1942年8月,強大的德國第6集團軍在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的指揮下抵達斯大林格勒。

「保盧斯做了德國人通常做的事,對這座城市大規模轟炸,希望蘇聯人會逃跑,」特里格說。

保盧斯下令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大規模空襲,斯大林格勒是一座沿着伏爾加河南北延伸的狹窄城市。在無情的轟炸之後,猛烈的炮擊將該市大片地區夷為平地。然後,讓德國步兵在裝甲坦克師的帶領下進駐。

特里格說:「保盧斯發現,在城市環境中,街道上布滿了彈坑,到處都是瓦礫,裝甲部隊的表現比一無是處還要糟糕。」

斯大林格勒戰役變成了逐街逐戶的戰鬥,蘇聯人能夠迫使德國坦克進入死胡同,並將步兵困在其身後。暴露在外的納粹分子很容易成為蘇聯狙擊手的目標,甚至是從屋頂上扔下的燃燒彈。

特里格說,保盧斯並不是一個極具創新精神的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應對辦法是增加火力:更多的空襲和炮彈。

「是的,它給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防禦造成了可怕的傷亡,但也讓坦克更難前進,」特里格說。與此同時,德軍的補給線被拉長,無法為第6集團軍的連續進攻補充燃料和補充武器。

隨着幾周變成幾個月,斯大林看到了一個在這個城市發表聲明的機會。1942年10月,斯大林發佈了第227號命令:「Ni Shagu Nazad!" (「不能後退一步!")。蘇聯在斯大林格勒不會有任何撤退或投降,即使這要付出數以萬計的蘇聯士兵和平民的生命。那些投降的人將面臨軍事法庭和就地處決。

特里格說:「『我們將用我們的鮮血淹沒德國人』——這就是蘇聯人的戰爭方式。」

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 天天要聞

最左邊是一座大「L」型公寓樓的廢墟,右邊是被毀的鐵路工人的房子。


蘇聯的大膽戰略切斷了德軍的退路

斯大林派瓦西里·丘伊科夫將軍指揮斯大林格勒倖存的蘇聯軍隊,他們被困在前進的德軍和伏爾加河之間。丘伊科夫沒有讓越來越多的蘇聯士兵犧牲在德軍的殺戮機器上,決定大幹一場,嘗試蘇聯人從未做過的事情:鉗形攻勢

德國第6集團軍的側翼由來自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意大利的軸心國盟友防守,這些盟國訓練不足,精疲力竭。

特里格說:「就士氣而言,他們其實並不想留在那裡。」

1942年11月19日,丘伊科夫將部隊分成兩個師,發動了突然夾擊。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意大利的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戰鬥,但很快就被打敗了。當保盧斯做出反應之前,近25萬德軍已然被完全包圍並被切斷了補給線。

保盧斯和德軍最高指揮部沒有立即突圍,而是決定守住陣地,用空運補給。但空運是一場災難,無法為被包圍的德國軍隊提供足夠的食物、燃料和彈藥。隨着俄羅斯令人生畏的冬天來臨,德國士兵開始死於飢餓和暴晒。

「整個12月,德國人被磨成了灰塵,」特里格說。「他們的彈藥越來越少,燃料短缺,飢餓開始出現了,蘇聯人正在扼殺他們的生命。」


二戰的轉折點

德國和蘇聯的宣傳都把斯大林格勒變成了雙方的「必勝之地」,即使他的士兵成千上萬地忍飢挨餓或被送往蘇聯戰俘營,希特拉也拒絕讓步。1943年2月,一度躍起的德國第6集團軍的最後殘餘力量終於投降。

據估計,共有50萬名德國士兵在斯大林格勒陣亡,其中包括91000名戰俘。其中,只有6000名德國戰俘回到了家鄉。

斯大林格勒經常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轉折點,此後德國再也無法恢復其戰術優勢。但特里格說,德國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

「就德國人民和他們的心態而言,這是一個轉折點,"特里格說。「德國的每一份報紙都公布了在斯大林格勒陣亡士兵的死亡名單,而且無窮無盡。在德國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被這次失敗所觸動,有人失去兒子,有人失去父親或兄弟。"

再多的納粹宣傳也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希特拉對蘇聯的「光榮入侵」是一次徹底的失敗。

作為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致命? - 天天要聞

『祖國的召喚』雕像現在矗立在俄羅斯伏爾加格勒,以紀念那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犧牲的人。

PS:「祖國的呼喚」雕像高85米,是歐洲最高的雕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女性雕像。工程從1959年開始,歷時8年多才完成。從紀念建築群的底部通向上方共有200級台階,這200步代表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200天。


圖片均來自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的點個關注,也可以留言想看什麼,反正我也不一定寫[狗頭]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