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襠走後弧」是在幹嘛?(文字版合)

太極拳的「襠走後弧」是在幹嘛?

其實就是在模擬騎馬作戰!

「太極拳」和「詠春拳」等諸多誕生於滿清統治時期的拳種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習武者被迫做出的隱藏,是清政府當局對漢族民間武術進行嚴厲監管的結果!

先來聊聊「詠春拳」,它本來是練習用匕首刺殺的近身搏命技,它有簡單易學的表象,卻有着玉石俱焚的內核。「詠春拳」更多的是為了快速培訓刺客,傳說是女性創拳,這可能跟女性更容易接近目標有關。它招式的一切只為了做出致命一擊,而對於自身的保護少之又少,只要刺殺成功,自身的性命就不值一提。

我們如今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詠春拳」所用兵器,是不是像極了菜刀和砍柴刀的變種,那正是在滿清統治下每家每戶,不多的能合法擁有的「利刃」!而菜刀在這的用法是「刺」而不是「砍」,用這些替代品來練習就是為了躲避監管的無奈之舉。但在一代代的傳承和不斷地融合中,匕首被淡忘了!

據說在東南亞至今還流傳着「詠春拳」的變種,他們現在教學就還是在用匕首!我猜是那些逃出清朝版圖的「南明餘孽」們傳下來的吧(苦笑)!

「太極拳」和「詠春拳」一樣,也在極力隱藏着它的真實用意。而藏在其中的不只是兵器的用法,還有御馬之術!

在隱藏方面「太極拳」和「詠春拳」如出一轍,清政府不光不準民間擁有兵器,作為重要的戰爭物資更不準私養馬匹,有個騾子騎就很好了,更何況中原本來就不產戰馬!普通農戶能接觸到馬匹的機會幾乎為零!

明末出生的陳王廷作為縣裡的「武養生」,本來是要從軍為將的,自然也練就了弓馬騎射一身武藝,其所學極有可能就是戚繼光歸納總結的《練兵實紀》!滿清入關之後陳王廷應該也曾想保君救國,雖然傳說他經歷了校場舞弊,對明王朝應該是心懷不滿,但外族入侵之時相信他也是會以大局為重!可惜國運至此,一個小人物也只是螳臂當車,北方瞬間淪陷,他只能暗暗地把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夢,編成拳譜傳於後人,期待有一天他們能在天下大亂之時,披掛上陣完成自己未盡之業!


想要馳騁沙場必須要會騎馬! 可沒有馬怎麼練!其實就算有馬他們也不敢練,清朝初期對民間可謂草木皆兵,練武的都只敢比劃比划拳腳,兵器都碰不得,更別說上馬了!

怎麼能在平地上模仿騎馬呢?如何在無馬時模仿坐在馬鞍上的各種動作呢?「陳氏太極拳」有了明確的示範——「馬步」加「襠走後弧」。作為傳統武術的一種,「陳氏太極拳」與自古以來的其他武術一樣,用「馬步」,「馬步」是什麼?真的就是在練習騎馬而已!而「襠走後弧」就是在馬鞍上左右擰轉發力的必須動作!

那些藏在「陳氏太極拳」中的御馬之術!

「斜行」是騎馬射箭,「拗步」是雙錘輪砸,「青龍出水」是槍扎步兵,除了極少數步兵動作外,現在傳下來的「陳氏太極拳」基本都是在模仿騎馬作戰。 和同時期出現的其他拳種一樣,為了躲避監管它們都把武器的用法隱藏在了拳法中,模擬空手用長槍、雙錘、拉弓射箭。

而「陳氏太極拳」更將騎馬的技術環節也加到了拳法里,人在平地可以很輕易地左右直蹬轉換重心,而在馬上受馬鞍阻擋,兩腿只能通過扭轉的方式轉換重心,所以馬鞍上很容易做出的「襠走後弧」,成為平地練習時的難點與重點!而「太極拳」中要求動作「柔和緩慢」,更多的是讓練習者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延伸想像,把空手想像成有武器,平地想像成騎馬,仔細體會在馬鞍上擰轉動作。包括在馬鞍上自然形成的「圓襠」,在平地上也要刻意練習,這些「練習點」後來因為被發掘出對身體有極好的養生保健作用,而最終成就了現在的太極拳!比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是踩在馬鐙上蹬轉發力的自然狀態,而在平地上練習時卻成為一種對膝蓋的最好保護!

而早期傳拳時,這些為了戰場廝殺的真意大家都不敢明說,都怕孩子們出去說漏了嘴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關鍵點都只能點到為止。但隨着漢族光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老百姓的奴性也越來越牢固,當人們把辮子當成命時,留髮不留頭的悲愴早已隨風而逝,而這些為了和侵略者沙場見血的武術,它們的真諦沒有被傳承者們繼承下來!而各武術流派也都向著地面空手博鬥技發展變化,典型的便是「太極推手」本來是在空手模擬用兵器格鬥,不能「抓拿摟抱」就是兵器相擊與拳腳互搏的最大區別,現在也變成摔跤了。


隨着清晚期對民間監管的放鬆,武術行業也迎來了大爆發,各門各派,各家各式,各種擂台上的拳腳比武最終取代了校場上的弓馬騎射。

「太極拳」隨着「陳、楊、吳、武、孫」的不斷演變,現在這些模仿馬上戰鬥的動作都被當做近身格鬥技來解讀了,有些尚能自圓其說,但有些真的是牽強附會,不過這也是時代的選擇,在保留傳承方面可能也是一種進步吧!畢竟現在大家練的是健康,不再是什麼殺人技!

對於為什麼這麼多武術類別會在清朝出現,太極拳最初又是個什麼樣子?我覺得這和那段斷掉的文化歷史有關,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些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