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歐洲海運的「風暴之眼」正在形成。不來梅、安特衛普、漢堡、鹿特丹,一個個曾經高效運轉的港口,如今卻排滿了等待靠岸的巨型貨輪,彷彿回到了疫情高峰時的「黑暗時刻」。一份由倫敦權威機構德魯里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從3月底至5月中旬,僅不來梅港的平均等候時間就暴增77%,其他樞紐港口也無一倖免。看似孤立的數字背後,是整個全球海運鏈條的一次「隱形爆裂」。如果說港口是全球貿易的心臟,那現在,它正面臨供血堵塞的危險。
問題並非無跡可循。一方面,歐陸港口仍然受制於勞動力短缺,岸上工人不足、內陸交通不暢,尤其是萊茵河等水系水位持續偏低,使得駁船運輸受阻,最終導致大量集裝箱在港口積壓無法疏解。另一方面,更為棘手的,是全球貿易政治化的浪潮再度高漲,尤其是美國在對華、對歐徵稅問題上的反覆無常,已經開始實質性地擾亂市場的正常預期,進而壓垮本已脆弱的航運節奏。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宣布,對歐盟商品自6月起可能徵收高達50%的關稅,而對中國商品則保留了一項「臨時喘息」:145%的高額關稅延後90天執行。看似是給中美貿易喘口氣,實則卻製造了「搶運潮」的錯覺。根據報告,目前從中國深圳、美國洛杉磯到紐約等港口,都出現了集裝箱船舶泊位排長隊的現象。供需關係一旦失衡,隨之而來的就是運力短缺、運輸延誤和運價飛漲。一位資深貨代坦言:「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本。」
如今,航運公司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地中海航運(MSC)等全球主要船公司紛紛宣布,從6月起將調高來自亞洲的運費及旺季附加費,意味着企業必須為「時間的代價」買單。與此同時,彭博社的研究還指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朝令夕改,讓眾多進出口商根本無法根據常規節奏調整訂單。需求因此被「非季節性地提前」,一邊是強行出貨導致的集港擁堵,另一邊是運輸端能力捉襟見肘,形成一個迴旋不斷放大的惡性循環。
可以預見,下一階段不僅是海運公司在「吃緊」,製造企業、零售商甚至普通消費者也將在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共赴苦果」。物流成本上升直接壓縮利潤空間,中小企業尤為脆弱;若這種局面延續,勢必會傳導至終端商品價格,誘發新一輪輸入型通脹。更具挑戰的是,很多企業會因航運延誤而不得不增加安全庫存,進一步抬高整體運營成本。全球供應鏈,本就還未從疫情、紅海危機和能源震蕩中恢復,如今又被人為製造的貿易摩擦所撕裂。
令人擔憂的是,這場港口危機恐怕並不止步於歐洲。中美之間的航運需求短期內被關稅暫停「催熱」,但市場對8月14日關稅期滿後的走向依舊一頭霧水。阿波羅管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就直言,目前看不出太平洋航線船舶數量激增的現象,反而企業可能在觀望未來政策,如果美國選擇繼續加碼關稅,那麼企業將被迫在高壓政策下尋求成本最優解;如果出現新一輪「和緩」,則又可能引發新一輪訂單潮,繼續拖累全球航運節奏。
歐盟的情況則更加被動。面對特朗普政府提出的「50%關稅威脅」,彭博經濟研究警告:若這一政策兌現,歐盟對美出口量將大幅腰斬,某些關鍵品類甚至可能歸零。對一個以出口為生命線的區域經濟體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而一旦歐盟選擇「以牙還牙」,全球市場將進一步碎片化,物流系統也將被迫重新布局,加劇已然火熱的港口壓力。可以說,港口上的一艘船多等一小時,背後可能是無數企業庫存管理系統的崩潰,甚至一條生產線的被迫停擺。
至此,這輪港口擁堵問題已遠不止是一個簡單的運輸瓶頸。它正在成為全球政經角力的「早期地震波」。港口的等待時間,是對政策不確定性的量化,是對供應鏈脆弱性的實證,是對企業成本壓力的晴雨表。而真正讓人警惕的是,過去我們常常高估政治的穩定能力,而低估經濟系統對政治動蕩的極限承受力。如今,這種誤判正在被事實逐條糾正。
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一個港口能獨善其身,沒有一條航道能與政治脫鉤。當政策成為「隨機變量」,當港口成為「前線戰場」,當貿易被關稅捆綁成籌碼,終將被撕裂的,不只是運輸鏈,更是信任本身。海運,作為連接世界的動脈,正在血栓頻發;而打着「國家利益」旗號的高關稅政策,不過是加劇這些堵塞的激素。
未來幾個月,航運是否能緩解尚無定論。但毫無疑問,若沒有更明確的貿易框架與政策穩定性支撐,這種不定期的「爆倉」將成為新常態。對企業而言,現在比拼的已不僅是價格與效率,而是抗壓能力和政策預判力;對各國而言,誰能率先從「徵稅競賽」的遊戲中抽身,重拾規則與協商,才有可能在風暴中搶得先機。全球海運的下一站,不再取決於潮水,而取決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