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科協打造全方位多層次服務體系,全面助力科技人才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工作者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肩負着推動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的重任。

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紐帶,聚力服務科技工作者,是時代賦予的核心使命。

近年來,濱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濱州市科協」)緊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主線,構建起以政治引領為核心、組織建設為保障、多元服務為支撐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創新實施「心安行動」,全力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體系,為科技人才發展保駕護航,為品質濱州建設匯聚起澎湃的科技動能。

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科學家精神培育新高地

濱州市科協將政治引領作為服務科技人才的「導航塔」,通過理論武裝、陣地建設、品牌塑造,打造具有濱州特色的科技人才思想鑄魂工程。

三維思政體系築牢信仰根基。濱州市科協連續4年將科學家精神納入全市5月主題黨日活動主題,打造「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廳,吸引180個黨組織、6200餘名黨員幹部接受精神洗禮。組織舉辦6期國情研修班,策劃開展「科技工作者心向黨」系列主題活動150場次,成立濱州科技宣講團,建立主題微站並開設「科言科語」專欄,瀏覽量突破2000萬次,形成「理論宣講+陣地教育+網絡浸潤」立體化思政教育格局,讓科技工作者在「沉浸式」學習中厚植家國情懷。

創新載體傳播科學精神。濱州市科協以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為載體,讓科學家精神可觸可感。舉辦主題朗誦會、歌詠會、觀影會等150場次,推出「科學家故事會」系列視頻155期,最高瀏覽量達1500萬次;開展「科學巨匠星耀濱州」主題巡展236場,通過影像陳展與互動體驗,讓科技偶像的奮鬥故事走進大眾視野。系統編撰《濱州當代人物》《濱州科技先鋒群像》,記錄濱州籍科技巨匠的生平事迹,彰顯本土榜樣的引領力量。

聚勢賦能塑造文化品牌。緊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紀念劉徽誕辰1800周年契機,成功將國際編號「361712號」小行星命名為「劉徽星」,組織團隊赴法國參與「劉徽年」全球啟幕活動,成立濱州劉徽數學研究會,設立劉徽獎並籌建專項基金會,聯合中國科技館推出「殊方同致 數鑄文明」全國巡展,成功申辦2025年中國數學會年會……一系列舉措將「劉徽故里」打造成濱州科學文化新名片,提升城市影響力。

強化組織賦能織密科技人才服務立體網絡

濱州市科協以組織建設為突破口,構建覆蓋廣泛、層次清晰、功能協同的服務網絡,讓科技人才在「近悅遠來」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基層組織建設實現全域覆蓋。全市98個鄉鎮科協組織全面完善,成為中國科協基層組織改革試點;9個開發區明確科協職能承擔單位,實現科技工作者密集區域組織全覆蓋;198家企業成立科協組織,7家入選省級試點,數量列全省第1方陣;率先實現市屬高校科協全覆蓋,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

學會組織體系持續優化。截至目前,濱州市科協所屬市級學會數量達29家,新建材料學會、人工智能協會、低空經濟產業學會等10家專業組織,覆蓋理工農醫各學科,聯繫服務3000餘名科技工作者。針對不同群體精準施策: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選樹「最美科技工作者」「傑出工程師」「巾幗科技創新之星」,建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服務鏈。

學術交流激活創新動能。打造渤海科技論壇、渤海學術沙龍「雙品牌」,舉辦疫苗開發、濕地生態修復等學術活動179場,承辦省級以上論壇28場,引入高層次專家573人,服務1.2萬餘人次,評選優秀學術成果1216項。開展「情系桑梓·匯智濱州」行動,常態化服務30餘名濱州籍及來濱院士,聯動20家全國學會柔性引進297名專家,構建跨區域學術協作網絡,將濱州打造成為高端智力資源集聚地。

創新多元服務打造科技人才全鏈條服務生態

濱州市科協構建涵蓋成果轉化、人文關懷、智庫建設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讓科技人才在濱州更好地安身、安心、安業。

成果轉化構築科創引擎。深化政產學研合作,相繼促成市政府與中國科技館、山東省科協、齊魯工業大學(省科學院)等簽訂3項戰略協議,導入800餘項可轉化成果。推動與大灣區科技聯動,與深圳市科協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連續3年積極用好「科創中國」創新創業投資大會濱州分會場,吸引800餘個優質項目。9個縣市區納入「省科協助力地方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創新專利應用工程師培育體系,培養1427名專業人才,建立526家企業專利信息庫,形成「海外專利-企業轉化-競賽提升」創新閉環,7項成果獲「科創中國」專利大賽獎項。

人文關懷彰顯城市溫度。濱州市科協將「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打造成標杆品牌,年均開展600餘場次全域聯動活動,「最美科技工作者發佈儀式」等主場活動連續4年居全國地級市活躍度榜首。打造「最美科技工作者」四級評選特色體系,選樹全球全國「冠軍產品」傑出工程師等科技榜樣702名,並製作ai數字人視頻進行宣傳;創新打造「濱州優品冠軍榜主題展」,聯動全媒體開展榜樣事迹宣傳1000餘場次,覆蓋超300名科技先鋒,以城市之名禮讚科技精神。創新搭建「智慧科協」數字平台與「科言科語」對話匯,實體化打造8個「科技工作者之家」,聯動市政協打造「科創濱州·界別同心匯」,相關經驗通過中國科協《一周要情》刊發推廣。

智庫建設賦能決策創新。構建「130+4+n」智庫體系,即:柔性引進智庫專家130名,舉薦省級智庫專家4名,推出n項具有濱州特色的科技工作成果和工作經驗。首創《科技工作者建議》直報機制,提報前瞻性報告39篇,推動開展專題調研38場,立項自然科學調研課題159項,10篇深度報告通過市委《信息與調研》刊發。邀請山東省「黃河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課題組來濱實地指導,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創新融合。高標準完成第四次山東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濱州點),精準把脈科技人才發展需求。

實施「心安行動」塑造科技人才服務新標杆

濱州市科協緊緊圍繞「113388」工作體系,創新實施服務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心安行動」,從多個維度集中發力,全面優化科技人才創新創造環境,為品質濱州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在精神引領層面,開展科學家精神分級分類培育行動。濱州市科協將每年5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與主題黨日深度融合,搭建國情研修平台,組織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了解國內外創新發展形勢,強化「科技報國」價值認同。打造好「一館一艙一展一劇社」(即:張存浩科學家精神教育館、徽智啟航艙、劉徽主題展、科普劇社),同時開闢科學家精神宣傳專欄,承辦全省科學家精神巡講報告會,多層次、多維度凝聚科技力量,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

在人才培養與激勵方面,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需求,持續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年度遴選潛力人才20名,構建「選拔-培養-賦能」體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創新推出「濱州醫惠保」投保計劃,為紮根一線的優秀科技人才提供專屬健康保障。加快推進產業鏈科協、先進制造業集群特色產業園區科協建設,探索成立產教融合高校科協聯盟、產業鏈企業科協聯盟,籌建工程師協會等專業組織,持續強化「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務能力。依託「科創中國」及「海外專利信息資源系統」,借力中國科協高端平台,推動科技資源全面共享,助力科技工作者把握前沿技術、規避知識產權風險,為我市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科技動能。

擦亮品牌,塑造科技人才服務新標杆。優化節日宣傳品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期間,聯動全市科協系統開展走訪慰問、座談交流、選樹宣傳、專家報告、技術服務等系列活動,致敬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科技工作者「第一資源」地位,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發展動能。深化典型選樹工作。聚焦我市「冠軍產品」領域,年度選樹技術創新能力突出、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取得行業領先成果、產生顯著經濟效益或廣泛影響力的傑出工程師,全面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濱州市科協持續強化學術交流品牌建設,每年舉辦20場渤海學術沙龍,定向邀請院士專家交流釋惑,打造自由開放、共享共用的學術平台,營造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學術氛圍,為「雙型」城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服務。打造智庫資源品牌,聚焦全市發展需求,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課題調研,形成決策諮詢建議,推動研究成果實踐轉化,強化科技工作者智庫作用,實現科研價值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向提升」。

全市科協組織將緊扣時代主題,緊盯奮鬥目標,聚力實施紅色引領、引才融智、科技聚力、科普惠民、改革創新「五大行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字號品牌矩陣,讓更多科技人才在濱州這片創新發展的沃土上「安身有平台、安心有服務、安業有未來」,為品質濱州建設貢獻強大科技力量。

編輯:王夢青 編輯:劉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