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縣幹部》作者:不懂基層幹部,不可能讀懂中國

大家好,我是中國人民大學聶輝華,一個犀利幽默的經濟學教授。

一年多前,我在b站開設了一門課程《基層中國的運行邏輯》。本是無心插柳,沒想到竟成爆款,這門課程多次名列b站通識類課程排行榜前列(數次第一)。有3萬多位同學與我一起,通過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了我們真實的基層中國。

在學習該課程時,很多同學覺得還不過癮。這門課程主要介紹基層的權力運行和治理邏輯,對年輕人如何在體制內成長關注不多。與此同時,我注意到,在課程的評論區里,許多同學在熱烈、深度的交流和討論過程中,多次推薦或是引用馮軍旗老師在北京大學的博士論文《中縣幹部》。

巧得很,我和馮老師是老朋友了,多次一起開會、交流、到基層調研。比如,去年我們一起去了廣西興安縣調研,並現場考察了秦始皇時期開鑿的靈渠,這個地方現在進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去年底,我們還一起去湖南某縣考察了全國最大的黃花菜基地,並與當地主要官員深度交流。

於是,今年我特地邀請馮軍旗老師一起製作了一門新課《中國基層幹部生態圖景》,與大家一起聊一聊關於基層幹部的話題。

我經常說,「中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經濟學問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講,中國的幹部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手,而縣域經濟又是中國經濟的底色。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甚至認為,中國以縣為基礎的地區競爭,是經濟效率最高的制度之一。因此,只有搞清楚基層幹部工作的機制、生態和挑戰,才能破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密碼。

基層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濟、教育、醫療、法治……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總是或多或少地與基層幹部密切關聯。我們這門課程討論的基層幹部不僅包括縣(區)和鄉鎮的公務員,還包括所有體制內的幹部,涉及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

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在體制內健康成長。我相信,這一點對於希望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年輕人而言,非常重要。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會討論,為了提副科,年輕人應該留縣局還是下鄉鎮?一個事業單位的人(例如大學教師),通過掛職進入地方政府工作,該不該留下來擔任實職呢?為什麼近年來一些國企的幹部頻繁進入政府部門?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這門課程包括兩個板塊(提綱見下圖)。

第一個板塊分析基層幹部的生態。我們會在一個等級制的理論框架下,分析不同單位的特點和生存環境。比如,行政單位(行政編)和事業單位(事業編)、企業單位(企業編)究竟有什麼區別?如果「考公」,哪類單位更適合自己?在行政單位里,黨群口、宣傳口、政法口、農口、工交口、財稅口,這些「口」又有什麼區別?不同性質的單位之間,是否存在「旋轉門」?鄉鎮事業編製的「天花板」為什麼是副科級?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些問題關乎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又關乎中年人的發展瓶頸。

前兩天,我和馮老師為買課的同學又做了一次直播。在直播節目中,馮老師介紹說,官場的人形象地把行政單位比作親兒子,參公單位比作養子,事業單位比作乾兒子。

我特別喜歡這種生動形象的「民間智慧」,因為它是非常有用的「潛知識」,就是那種真實世界裏非常有用,但是教科書從來不講的知識。我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使命,除了繼承那些顯性知識,更應該挖掘中國博大精深的潛知識,這才是我們這一代讀書人踐行「為往聖繼絕學」的正確方式。

第二個板塊分析基層幹部的成長路徑。我們會討論,基層幹部的來源有哪些?他們如何在本系統流動以及如何在體制內不同單位之間流動?哪些單位和崗位更容易出幹部?幹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隱性台階?哪些項目是幹部晉陞的「加分項」和「隱藏項目」?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你可能以為,大學生進入基層當公務員的晉陞路徑是:科員副科級科級副處級。然而,在鄉鎮實際情況更可能是:碩士畢業(一年試用期)普通科員(若干年)副鄉長(若干年)鄉黨委委員(若干年)鄉黨委副書記(若干年)人大主席(若干年)鄉長(若干年)鄉黨委書記或普通局長(若干年)財政局長或發改委主任(若干年)工業園區主任或副縣長(副處級)。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鄉鎮公務員從25歲進入官場,每一級算三年的話,按部就班要等到50來歲才能熬到副處級,但那時又要退居二線了。那么,同樣是公務員,為什麼有人在仕途上鶴飛衝天,有人舉步維艱?

在本課程中,我和馮老師將通過對話這種獨特的形式,結合多年的實踐調查經驗,以「框架+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闡述基層幹部的生態圖景和成長軌跡。

我們會將這些年教學、研究、調查的經驗與所得,融匯進這門課程中,在對話中為大家逐步揭開中國基層幹部的生態圖景,為大家展示一個生動、鮮活、真實、有趣的基層中國。

馮老師在基層掛職多年,他的專業背景是社會學和政治學;我長期研究政企關係和政治經濟學,專業是經濟學。在對話過程中,馮老師側重講現實案例和調研感受,我側重講制度背景和理論框架;馮老師側重微觀視角,我側重宏觀視角。我相信,論基層治理和官員激勵,天下沒有比我們(聶輝華×馮軍旗)更適合的「黃金搭檔」了。

為了更好地在體制內成長,親愛的同學,你應該關注這門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