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巴基斯坦!"**當新聞彈出第N起恐襲消息時,你是否也習慣性划過屏幕?這個"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國家,正淪為恐怖主義的修羅場——僅2025年5月,俾路支省就接連發生兩起襲擊,造成數十人傷亡。但鮮血數字背後,藏着更殘酷的地緣政治暗戰。
血淚數據:恐襲已成"常態"
梳理近三年數據會發現,巴基斯坦平均每10天就發生一起恐襲。2024年該國恐襲死亡人數達533人,創五年新高,其中俾路支省佔比超40%。更觸目驚心的是,今年5月18日自殺式爆炸與21日客車襲擊的間隔,竟不足72小時。
這些襲擊呈現鮮明特徵:目標從軍警擴展至平民,手法從簡易爆炸升級為汽車炸彈集群攻擊,而俾路支分離勢力與巴基斯坦塔利班(TTP)的"合作作案"趨勢愈發明顯。
反恐困局:剪不斷的地緣亂麻
巴基斯坦的反恐努力從未鬆懈——2023年增派3萬兵力至俾路支省,2024年軍費開支佔比GDP升至4.2%。但三個結構性矛盾讓一切治標不治本:
- "雙面打印"的盟友:美國既提供反恐援助,又暗中扶持俾路支勢力制衡中巴經濟走廊;
- 阿富汗的"恐怖溢出":塔利班重新掌權後,TTP獲得更多跨境活動空間;
- 資源詛咒:俾路支省佔全國44%領土,天然氣產量佔全國60%,卻因利益分配不均催生分離主義。
大國棋局:誰在攪動恐襲漩渦?
細究襲擊時間點會發現"巧合":5月18日爆炸前48小時,中巴剛簽署瓜達爾港新合作協議;21日客車遇襲當日,恰逢IMF代表團抵巴審查貸款。這種"精準 timing"背後,藏着某些勢力阻撓中巴經濟走廊的算計。
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媒體正將恐襲與"一帶一路"強行關聯。《紐約時報》5月23日刊文稱"中國項目加劇地區動蕩",卻絕口不提美國在阿富汗遺留的價值7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如何流入TTP手中。
破局之道:需要怎樣的反恐新思維?
當傳統軍事打擊陷入"越反越恐"怪圈,巴基斯坦或許需要三重突破:建立中巴阿三方反恐情報共享機制,將俾路支青年就業率提升納入CPEC項目考核,推動聯合國將TTP頭目列入全球通緝名單。
恐怖主義是人類公敵,但某些大國打着反恐旗號的地緣博弈,何嘗不是另一種恐怖?當俾路支的硝煙再次升起,我們該追問的不是"巴基斯坦怎麼了",而是"世界到底想要巴基斯坦變成什麼樣"。
放下手機前,不妨記住那個在爆炸現場撿起書包的俾路支女孩——她眼中不僅有恐懼,還有對"明天還能上學嗎"的渴望。這份渴望,才是破解所有地緣困局的終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