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腸子悔青!曾用3招搞垮英德日,為何對中國失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美國又開始揮舞起「遏制」的大棒。

一方面特朗普2025年春天大聲地宣稱「要是84天還不簽協議那就加征84%的關稅」;另一方面穆迪給了美國狠狠一擊,將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a降到了Aa1,整個全球債市都劇烈地動蕩起來。

這就跟一個老劇本又被重新拍攝差不多,可觀眾能瞧齣劇情已經沒什麼勁頭兒。

二戰後的英國德國日本到如今的中國,美國的「遏制公式」屢試不爽。

可這一次,面對中國——一個產業鏈全譜系布局、技術體系獨立成章、內需市場龐大穩健的對手,美國的招數突然不好使了。

《外交事務》在2025年5月的一篇文章里寫道:「中國的崛起,是系統性的勝利。」說白了,是你關得住門,但擋不住潮

回望過去:美國是怎麼「教科書式」幹掉三個對手的?

英國:從「日不落帝國」到美元的附庸

20世紀初,倫敦金融城還是全球金融之心。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被建立起來了,從那之後美元就開始正式替代英鎊,變成了全球儲備貨幣。

到1971年的時候,美元跟黃金不再有聯繫了,英鎊的國際地位快速降低,現在在全球儲備貨幣里所佔的比例還不到5%。

美國靠的是兩招:戰爭規則。砸了世界,再寫新賬本。

德國:從「鋼鐵巨人」到西方的小弟

1933年,美國通過了《中立法案》,對待納粹德國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一直等到德國把歐洲折騰得差不多了,美國才出來進行「收尾」工作。

戰後美國直接推行「摩根索計劃」,拆掉了德國1500家工廠,並且把鋼產量限制在了戰前的四分之一。從表面看是說要進行重建,可實際上就是在對德國進行閹割。

在1955年的時候,德國的工業產值都還沒有達到1938年的六成。

不是打不贏你,而是不讓你再站起來。

日本:半導體帝國的崩塌,從一紙協議開始

1985年簽署了廣場協議日元被強行讓其升值了50%。1991年再次推出了《美日半導體協議》,清楚地規定日本芯片在美國市場的佔比不能超過20%。

東芝這個事一出來,日本的半導體就全完蛋了。DRAM在全球的份額從80%一下子跌到2010年的10%,日經指數到現在都還沒恢復到1989年的那個高點。

一句話總結:美國從來不是和你競爭,而是重寫規則讓你不可能贏。

對中國這套「遏制術」,為什麼突然就不靈了?

一是市場規模太大,打不動了

2024年的時候,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7萬億元,這個數額可是美國的1.3倍。

你動不動就加稅?可以。但代價是——美國消費者多花了420億美元,還沒能掐住中國的出口。

你以為是「貿易戰」,中國轉身就玩起了「內循環」。

更別提華為。2023年,PCT國際專利申請7049件,連續七年全球第一。5G必要專利全球佔比39%,你要玩技術壁壘?那就看看誰更有「硬骨頭」。

二是科技封鎖,反成「加速器」

美國想從芯片卡脖子——結果中國建立起「揭榜挂帥」機制誰能突破難點,就給資源、給政策。

在2024年的時候,中國那種已經很成熟的製程芯片自己能夠生產出來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5%,而14nm以下這種比較先進的製程生產出來的良品率超過了80%。

量子計算九章三號」的運算速度比美國超算快得多,快了有上億倍。

原本是「踩剎車」,結果成了「踩油門」。

三是全球動員,美國「朋友」越來越少

2024年,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說了一句大實話:「脫鉤是致命錯誤。」

大眾汽車又給中國新能源項目投了250億歐元,這表明歐洲企業在對一些事情進行選擇,就像他們用自己的腳來投票一樣。

而在東南亞,RCEP生效後,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突破7萬億元,占「芯片聯盟」成員對華貿易總額的58%。

美國喊「圍堵」可身後的隊伍越來越零散。

這不是政策分歧,是兩種現代化道路的世紀對決

資本中心vs人民中心

美國通過戰爭獲得紅利以及進行殖民掠奪來實現現代化。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一方面發動鴉片戰爭,另一方面將中國的4.5億兩白銀搬運回了倫敦。

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人都不能掉隊」。2020到2024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56縮小到2.34數字經濟帶動了6000萬人就業。

一個是為了利潤,一個是為了人。

短期選票vs長遠戰略

美國2024年推出的芯片法案,到現在補貼還沒真正落地超過三分之一。

回頭看中國這邊,「十四五」規劃里有102個重大工程,這些工程的完成率都超過了9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過一番測算髮現,中國政策的連貫性使得企業長期投資的意願比美國要高出41%。

一個是三年一換方向,一個是十年一張藍圖。

軍事霸權vs命運共同體

美國在全世界設立了800個軍事基地,其用于軍事的費用支出佔全球總費用的38%。中國在60個國家建成了200個農業合作示範區域,讓非洲的水稻單產量提高了三倍。

一個輸出衝突,一個輸出糧食。

結語:歷史的鐘擺,正在悄悄偏向東方

美國試圖用「修昔底德陷阱」來解釋一切,說大國崛起必有衝突。

但中國並不急着「取而代之」,而是想着「不可替代」。

2025年5月,外交部發言人說得很直白:「任何遏制都是霸權黃昏的掙扎,合作共贏才是人類文明的曙光」

從英鎊到日元,美國遏制過的對手一個個倒下。可到了中國,劇情卻越來越不像劇本。

這不是誰打贏誰,而是誰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真正的崛起,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讓對手不得不承認:你已經不可或缺。

信息核實說明:
本文引述內容基於《外交事務》、彭博社、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一級權威媒體與官方數據,時間點嚴格對應2025年5月前後,確保信息鏈真實、完整、可溯源。

參考資料: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2025-05-20最後悔沒能及時遏制中國!美媒: 美國成功遏制英國, 德國, 日本崛起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儘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繫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