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幅拋售美債,特朗普迫不及待想訪華,中方的回應只有四個字

美國時間5月16日,特朗普在接受一檔節目採訪時,當記者詢問他是否有訪華的想法,特朗普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很願意,並且着重強調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

此言一出,嗅覺敏銳的彭博社迅速捕捉到其中的信號,直接斷言特朗普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訪華之旅了。

這看似簡單的表態背後,實則隱藏着諸多錯綜複雜的因素,而中國拋售美債的舉動,無疑成為了這一系列事件的關鍵導火索。

回首過往,中國持有美債的規模在2019年達到巔峰,彼時高達1.3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彰顯着中國在美債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中國的美債持倉已降至7654億美元。

就在3月,中國拋售了275億長期美債,並且將投資策略轉向短期債,以此來規避潛在風險。與此同時,中國連續6個月增持黃金,黃金儲備現已達7377萬盎司。

再把目光投向美國國內的債務狀況,那可謂是一團亂麻。

如今,美國國債總額如同失控的火箭,一舉突破36.2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占其GDP的比重更是飆升至123%。

僅僅2025年到期的債務就高達9.3萬億,而利息支出這一項,更是達到了令人咋舌的8820億美元,要知道,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美國的軍費開支。

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壓得美國經濟搖搖欲墜,美債的信譽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其「全球安全資產」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這樣的危急形勢下,特朗普坐不住了,他深知,如果不儘快找到解決辦法,美國經濟很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於是,他急忙將目光投向海外,企圖從其他國家獲得資金,以緩解美國的債務危機,前段時間,特朗普踏上了中東之行,滿懷希望地尋求資金援助。

在他的努力下,沙特承諾在4年內投資6000億美元,同時雙方還簽署了高達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其中包括先進的F-35戰機和愛國者導彈。

阿聯酋也宣布將在10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並簽署了20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涉及F-35戰機和無人機等領域。

卡塔爾同樣不甘示弱,與美國達成了243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涵蓋了波音飛機、AI技術等多個項目。

然而,現實卻如同冰冷的冷水,無情地澆滅了特朗普對美債把控的幻想。

美國審計署發佈的報告中顯示,2024年中東軍售的實際交付率僅為18%,沙特那1420億軍售中,僅有250億進入生產階段。

而《華爾街日報》的揭露更是讓特朗普顏面掃地,原來他大肆宣揚的「2萬億投資」中,70%都只是意向性協議,距離真正落地還遙遙無期。

這一系列事實表明,特朗普的中東之行看似成果豐碩,實則收穫甚微,美國經濟的困境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除了美債和中東投資的問題,美國在稀土領域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也成為了特朗普政府的一塊心病。

美國90%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以F-35戰機為例,每一架F-35都需要900磅稀土磁體,而這些稀土磁體的供應幾乎完全依賴中國。

儘管美國試圖從緬甸、越南等國進口稀土原礦,但無奈的是,這些原礦的加工仍需依賴中國的技術。

曾經就連美國國防部也不得不承認,在未來5年內,美國都無法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在這樣的多重困境下,特朗普急於訪華的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了。

他希望通過與中國的高層對話,尋求解決美債問題的辦法,穩定美債市場的信心;同時,也期望能夠在稀土等關鍵領域,與中國達成某種協議,緩解美國在資源和技術上的困境。

然而,對於特朗普的訪華請求,中國方面則是沒有任何的回應,直接「已讀不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已讀不回」,也是對美國過往一系列行為的回應。

長期以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時常以霸權主義姿態行事,在經貿、外交等領域對中國採取諸多不合理的限制和打壓措施。

中國一直秉持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處理對外關係,面對美國的種種行徑,自然不會輕易妥協。

如今特朗普想要通過訪華來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卻沒有展現出足夠的誠意,沒有對美國以往的錯誤行為進行反思和糾正,中國又怎會輕易答應他的訪華請求呢?

中方的態度很明確,談,可以,但必須是在平等、互尊、互利的基礎上進行。

不接受美國的強壓,不參與零和遊戲,更不會任由美國將中國當成解決其內部問題的工具,給特朗普個人加分。

特朗普若真想實現訪華,就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誠意,在經貿政策、外交關係等諸多方面,展現出積極的改變和實際行動。

否則,他的訪華請求恐怕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成為國際輿論場中的一個談資。

參考文獻

觀察者網——2025-05-17《特朗普:想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