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特朗普在訪問卡塔爾的時候表示,不許蘋果公司跑到印度建廠。
印度關稅高不說,之前在衝突中的一系列舉動,特朗普早就不滿了。
更是一改之前的友好態度,說印度的軍事行為是「無恥」的。
美國為何態度大轉變?是否和印度的「棋子價值」有關呢?
特朗普這次對庫克說話,態度那叫一個硬氣。
他提醒庫克,我可給蘋果開了不少綠燈,對它在中國搞得那片生產基地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你們是時候把重心挪回美國本土了。
在他看來,你們把廠子建到中國就算了,可不能再動心思往印度這些美國以外的地兒挪窩。
他還表示自己和庫克之間有點「小不和」,那不就是還沒吃上蘋果回美髮展的「定心丸」嘛。
畢竟印度那十幾億人的消費市場對於蘋果來說,就像掉進了「金庫」一樣。
況且印度的勞動力十分便宜,成本低,賺得又多,對庫克來說簡直是一塊巨大的磁鐵,直直的吸引他把工廠建在印度。
印度媒體都說了,蘋果對印度市場那可是寄予厚望,打算在一年半之內,把印度產的蘋果手機份額一口氣拉到將近四成。
特朗普這麼一攪和,庫克的印度美夢算是蒙上了一層陰影。
他不光想讓庫克打消那個把產業鏈從中國轉到印度的想法,更是希望庫克能能老老實實地「回家」。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有些美國公司確實有往回搬的意思,但現實的坎兒太多了。
在美國建廠,沒個幾年下不來,那高得嚇人的勞動力成本,更是道邁不過去的坎。
有人分析說,蘋果手機要是在「出生」於美國,那身價能直接翻三倍,朝着三千五美元去。
更何況,眼下在美國,蘋果壓根就不能完整的被生產出來,想想它那套複雜得像迷宮一樣的供應鏈,短期內想大規模回美國本土生產,幾乎是天方夜譚。
庫克之前倒是宣布過,未來四年內,會把自己的重心多放在美國一點。
要砸五千億美元,把美國的製造業務擴大,但這跟把整個生產線搬回來,那完全是兩碼事。
再看看最近美印關係那些個小九九,背後可都是深不見底的戰略算盤。
美國以前把印度當做絆住我們發展的「巨大路障」。
可前陣子的衝突,印度當初吹得有多高,現在跌下來就有多疼,更是讓人跌破眼鏡。
軍隊裡頭那點事兒,貪腐橫行,裝備還得靠進口(六成以上是俄國貨),真打起來那叫一個拉胯——這樣的印度,哪兒擔得起美國期望的軍事支點角色?
一個連巴基斯坦都難以應對,自身又麻煩纏身的國家,在美國眼中,其「棋子價值」已然大幅縮水。
特朗普甚至公開說印度的軍事行動「丟人」,還吹噓是自己用貿易施壓才讓雙方停火,印度那邊雖然嘴硬不認,但也看得出,美印在地區問題上,信任早就有了裂痕。
更讓美國不爽的是,印度顯然想在美俄之間玩雙方都不得罪的小伎倆。
莫迪政府一邊跟着美國搞「四方安全對話」,一邊又死抱着俄羅斯的大腿不放,買導彈系統連眼都不眨。
還積极參与金磚國家合作,甚至公開喊話「美國獨霸的時代結束了」。
這種獨立自主的范兒,跟美國想要的,死心塌地追隨者的形象,那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現在中美貿易摩擦眼看要降溫,特朗普可能覺得蘋果再往印度跑,就沒那麼大的必要了,乾脆直接施壓讓它回美國。
有人分析,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翻來覆去,對蘋果一會兒強硬要求,必須回家搞事業。
一會兒又悄悄給關稅一點豁免權,可能就是想在跟印度的貿易協定談判裡頭多拿點籌碼,逼印度讓步。
他早就對印度那超高關稅不滿意了,汽車的關稅能足足達到70%,還有不知道怎麼定下來的進口規定,簡直就是隱形的貿易壁壘。
特朗普威脅說,如果印度產的蘋果手機,每部都要加180美元的關稅,蘋果的微薄利益都被他們啃食殆盡了。
莫迪政府曾經也是雄心萬丈,想把印度打造成超級大國,多少有點覺得自己抱上了美國和歐洲的大腿。
可惜啊,現實挺骨感。美國對印度那點好,更多是看中它的利用價值,哪兒是什麼真心實意的扶持。
一旦印度的「工具價值」下降,或者它的行為不招美國待見,華盛頓翻臉比翻書還快。
現如今的印度,軍事上不給力,經濟上也沒能利索地接住產業鏈轉移的盤子,外交上還偏要玩獨立,這讓它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上,位置越來越懸。
從所謂的「印太戰略核心」降級成「可有可無的次級夥伴」,恐怕也就是早晚的事。
有意思的是,就算庫克真在印度設了廠,拿印度堪憂的產業鏈來說,也是讓人替他們捏把汗。
據說印度產的蘋果手機,八成五都得出口,本土供應鏈根本跟不上,好多關鍵零件還得從中國空運過去。
連美國智庫都忍不住吐槽:「印度製造,就是個沒打草稿的PPT。」
庫克現在估計頭都大了,這跟被放在火上烤沒啥兩樣了。
他現在也是左右為難,聽特朗普的吧,印度這塊擁有大市場和低成本的肥肉就吃不到了。
不聽吧,搞不好那邊政策的大棒又要砸下來了,畢竟特朗普那暴脾氣,又天天喊着「美國製造」。
但是從目前來看,蘋果肯定捨不得放棄印度這個香餑餑,畢竟市場大,成本低,簡直就是資本家眼裡的「搖錢樹」。
最大可能就是印度工廠繼續推進,但是也不擴大產業,就一個字——拖。
要我說,特朗普想把製造業全搬回美國,這件事可懸着呢!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