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剛談完特朗普施壓歐盟,幾乎同一時間,董軍防長應邀訪問法國

中美之間剛剛談出結果,美總統特朗普立刻「調轉矛頭」對準歐盟,稱他們對美國非常「不公」,似乎想把丟掉的「面子」重新找回來。

但出乎美方的預料的是,中方突然公布消息:中國防長董軍應邀前往法國,受到了法方熱烈的歡迎,並與法國防長舉行會談,傳遞出非同一般的信號。

【中國國防部長應邀訪問法國】

多個熱點問題懸而未決,中法高層會晤意義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會晤前,巴基斯坦空軍剛剛使用來自中國的殲-10ce戰機,擊落了印軍手中的法制「陣風」戰機,不知收到消息法方對此作何感想。

當然,這兩件事情接連發生大概率只是巧合,畢竟近年來中法兩軍之間的交流互動已經常態化,尤其是對於共同應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來說,有着深遠的意義

特別是此次訪問是時隔多年後,中國防長首次受邀訪問西方大國,正值多重關鍵節點疊加的特殊時刻:

比如俄烏衝突已持續三年以上,雙方邊談邊打,最近又傳出了要進行談判的消息,而美國與歐洲在資源投入和戰略目標上存在顯著分歧,為達成可靠的停火框架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再比如,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時間節點賦予中法合作更深的政治象徵意義,法國作為歐洲大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國家,以及聯合國五常之一,在強調歷史合作傳統,維護二戰後國際秩序等方面,與中方有着共同的責任認知。

【俄烏問題上美歐立場不同】

最後,正如開篇提到的中美關稅戰中美國「顏面盡失」,想在歐盟身上「找回場子」那樣,特朗普政府對歐盟施加高額關稅並挑起貿易爭端,歐洲則以反制清單回應,美歐「盟友裂痕」從經濟領域向安全領域蔓延,促使歐洲轉向多邊合作以分散風險。

可以看到,在當今越發動蕩的國際局勢下,中法有很多共同話題可以展開討論,尤其是對於正在不斷遭受美國「霸凌」的歐洲國家來說,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中法友好互動已成為常態】

美歐分歧日趨明顯,歐洲亟須擺脫美國「實現獨立」

有人可能會好奇,美國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從歐洲的「盟友」,變成了歐洲的「對手」了呢?

其實美歐之間的分歧早已存在,當前俄烏衝突中美歐不同的立場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美國政府長期以來試圖從歐洲脫離,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然,美方所謂的「脫離」只是單方面的,簡單來說就是美方拒絕在北約框架下,繼續在歐洲消耗更多的軍事資源,但該索要的利益,美方一分都不會放棄。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美方不斷以「國家安全」為名,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關稅,並威脅擴大至汽車領域,試圖通過貿易壁壘迫使歐洲讓步。

而歐盟這次也表現得頗為團結,通過反制清單(涵蓋美國農產品、醫療器械等)表明決心,其行動背後是維護產業自主權與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深層訴求。

與此同時,美方還要求歐洲增加軍費,以分擔北約負擔,還在能源安全、導彈防禦等領域對歐洲實施更深程度的綁定。

不難看出,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歐洲國家的前景可想而知,在這個背景下,對於美國安全承諾可靠性高度質疑的歐方,顯然會自尋出路,比如通過中歐安全對話,以及未來在反恐、維和、領域探索合作,都是十分有效的嘗試

【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給歐洲帶來危機感】

中歐步調統一後,美國霸權更加支離破碎

2025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中歐展開更進一步的合作,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並非「盲目樂觀」,首先中國是歐盟最大商品貿易夥伴,歐盟則是中國技術合作與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夥伴,儘管存在競爭,但雙方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領域存在顯著互補空間。

在此基礎上,中方可以和更多歐洲國家展開更多進一步的合作,既符合中國和平發展外交原則,也契合歐洲「選擇性合作」的謹慎立場,還有助於形成一套新的安全協調機制。

【中歐合作的前景十分可觀】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將不斷迫使歐洲重新評估對美依賴模式,成為中歐關係不斷發展的穩定推動力。

事實上,在美國給全球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下,中歐有着相似的處境,都需要應對美國的「遏制和打壓」,都需要面臨美國軍事擴張帶來的威脅等等。

在此背景下,通過中法軍事對話、中德工業合作、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渠道,推動歐洲從「被動追隨美國」轉向「主動平衡中美」,這同樣符合歐洲在大國博弈中爭取戰略自主權的核心訴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方高層訪法的深層意義,在於揭示了全球權力結構的再平衡趨勢:美國的單邊主義加速了盟友體系的鬆動,而中歐合作則為多極化提供了制度性支點。

當然,國際局勢變化無常,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也可能通過施壓或離間手段,阻撓中歐合作(如渲染「中國威脅論」)。

但毫無疑問,若中歐能在安全、經貿、技術領域構建穩定合作框架,將為世界提供「去霸權化」的替代路徑,助力全球供應鏈、金融體系與安全機制的韌性重建,進而轉化為更廣泛的全球治理共識,從而在全球動蕩中爭取戰略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