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蘭哈達,「盤活」一座火山

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 劉藝琳

「我就說這火山能火起來!看今年五一,這火山景區光前四天就來了小十萬遊客。」民宿老闆施金蓮從小就在烏蘭哈達火山邊的後明村里長大,她一直堅信這座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的火山會「火起來」:「跟着火山做文旅一定有奔頭,我的致富夢就是這座火山幫我實現的。」

作為首都北京的「後花園」,察右後旗距離北京300多公里,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再加上獨具特色的地質特色,讓沉睡萬年的烏蘭哈達火山被「盤活」。

烏蘭哈達火山。察右後旗委宣傳部供圖

火山「火起來」,讓村民也跟着富起來。

走進施金蓮的民宿,蒙古包錯落排列。火山石在院中鋪就了觀賞區,紅色燈帶模擬岩漿,夏天還能從縫隙里噴出霧氣。

施金蓮的民宿里,蒙古包環繞火山石鋪就的觀賞區。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攝

察右後旗推出「旅遊+扶貧」政策,為農牧民提供低息貸款、旅遊技能培訓等,幫助超2000戶家庭參與旅遊產業鏈。「在鎮政府幫助下,去年我們很快把這個民宿小院建起來了。」施金蓮告訴記者,在旅遊旺季,一個月的純收入是10多萬元,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

烏蘭哈達蘇木的蘇木長孫建國介紹,現在火山附近的牛明村全村有65家民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24年旺季入住率達80%以上,帶動每戶年均增收2萬—5萬元。

旅遊業為當地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火山周邊農牧民通過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等旅遊相關產業,戶均增收1.5萬—3萬元,部分經營較好的民宿年收入可達80萬元以上。

旅遊火了,客人來了,相關的產業也帶動起來。

距離火山景區不到三公里的地方,一座奶酪小鎮正在拔地而起。

「今年七月可以完工,目前已經有13家企業入駐。」察哈爾右翼後旗農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殿明介紹,察右後旗奶製品加工歷史悠久、口味醇香,依託火山帶來的流量,當地打造了奶酪小鎮。「人們既可以在商業街區欣賞、購買民族特色傳統工藝品,也可以到生產車間沉浸式體驗傳統奶製品製作,參觀現代化奶製品加工流水線,品嘗和購買自己喜歡的奶酪和奶產品。」

張殿明介紹奶酪小鎮建設情況。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從小就學習奶製品製作的小夥子查斯特,如今成為了察右後旗奶製品行業協會會長,在奶酪小鎮開辦起自己的企業。從家庭作坊到工廠化運作,從傳統奶製品到對接國際的乾酪產品,查斯特見證了內蒙古草原奶業的變遷:「不斷創新、打造品牌,是要繼續做的事情。」

張殿明介紹,小鎮能入駐奶製品加工企業20多家,配套建設的研發檢驗檢測中心,可為入駐企業提供統一的食品檢驗服務,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按照規劃,入駐企業全部達產後,每年可加工鮮奶10萬噸,實現產值25億元以上,直接帶動就業1000人左右。

火山「火起來」,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

原本在上海工作的察右後旗姑娘郭小霞,2019年返回自己的家鄉創業。如今在景區的遊客中心開起了自己文創店。小店裡各種「火山」元素的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很多遊客的目光。「這些產品很多都是我自己設計的,從冰箱貼到明信片都是原創。做這行久了,就懂得了遊客的需求,我們也腦洞大開,覺得火山這個元素有講不完的故事。」郭小霞說。

郭小霞的文創店內擺滿紀念品。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據了解,當地農牧民通過電商平台和景區攤位銷售火山文創產品、奶製品、牛羊肉等,部分合作社年銷售額增長30%—50%。

隨着火山「火」起來,宇航服成為景區的熱門拍照着裝。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攝

烏蘭哈達火山的「蘇醒」,點燃了這片土地上人們追逐美好生活的激情。從民宿的燈火到奶酪小鎮的醇香,從文創產品的巧思到電商直播的浪潮,火山腳下不僅是遊客的讚歎,更是鄉村振興的脈動。

如今,施金蓮們的故事仍在繼續——曾經的「煉丹爐」化作「吉祥山」,曾經的牧歌與炊煙匯成致富的詩篇。在保護與開發中探尋平衡,讓火山的熱度化作可持續的暖流,滋養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