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關閉兩個大壩,一滴水不給巴方,美提醒:別忘了印度河發源哪

印度河發源於中國西藏,流經印度和巴基斯坦美國提醒可能指向中國作為上游國家的影響力。2016年,中國曾因水電項目阻斷布拉馬普特拉河支流,影響印度東北部。專家警告,印度此舉可能促使中國在布拉馬普特拉河採取類似行動,威脅印度約30%的淡水供應。事件凸顯南亞水資源管理的複雜性,需通過對話解決。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分治以來,圍繞印度河水系的爭端從未停歇。印度河及其支流是兩國農業和經濟的命脈,特別是在巴基斯坦,80%的農田依賴這些水源灌溉。1960年,在世界銀行的調解下,兩國簽署了《印度河水條約》,將六條主要河流分配:印度控制東部三河(拉維河、比斯河、薩特萊傑河),巴基斯坦則依賴西部三河(印度河、傑赫勒姆河、陳納布河)。條約允許印度在西部河流上進行非消耗性使用,如發電,但不得顯著改變水流。

過去幾十年,儘管兩國發生多次衝突,包括兩場戰爭,條約一直維持穩定。然而,近年來,印度多次表達對條約的不滿,認為其限制了自身的水資源利用,尤其是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水電項目上。巴基斯坦則擔憂印度的新水壩會減少下游水量,威脅農業和電力供應。

2025年4月22日,帕哈勒加姆恐怖襲擊成為導火索。襲擊造成26名遊客死亡,印度迅速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指責其支持恐怖主義。巴基斯坦否認指控,並提議接受國際調查,但印度未予理會。4月23日,印度宣布暫停《印度河水條約》,並採取一系列報復措施,包括關閉陳納布河上的薩拉勒和巴格利哈爾大壩。

薩拉勒和巴格利哈爾大壩位於印度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陳納布河上,均為徑流式水電站,主要用於發電而非大規模儲水。

徑流式水電站利用河流自然流量發電,儲水能力有限。薩拉勒大壩的儲水量為2.85億立方米,巴格利哈爾為4.75億立方米。陳納布河的平均流量為1172立方米/秒,理論上,薩拉勒大壩需約2.81天蓄滿,巴格利哈爾需約4.69天。因此,關閉大壩閘門只能短期減少下游水流,無法長期完全切斷。

2025年5月1日至3日,印度對兩座大壩進行清淤操作,釋放大量含泥沙的水流至巴基斯坦,造成下游低洼地區短暫洪水。5月4日起,印度關閉閘門以重新蓄水,導致陳納布河在巴基斯坦的水位驟降,創下月內最低紀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農業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哈里夫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季開始之際。

巴基斯坦高度依賴印度河水系,西部三河(印度河、傑赫勒姆河、陳納布河)提供了76%的水資源,灌溉80%的農田,支持90%的糧食生產。陳納布河是旁遮普省農業的核心,任何水量減少都可能重創當地經濟。2025年5月,巴基斯坦報告稱陳納布河水位下降21%,可能導致哈里夫季作物減產。電力供應也受到影響,因水電站在低水量下運行效率降低。

然而,專家指出,由於大壩儲水能力有限,影響主要集中在短期。蓄滿後,水流將恢復正常水平。巴基斯坦水資源管理機構呼籲緊急應對,優化現有水庫分配,同時計劃通過國際法律途徑挑戰印度的行動。

印度政府表示,暫停條約後將採取三階段計劃阻止水流至巴基斯坦:

短期:關閉現有大壩閘門,停止水文數據共享,取消洪水預警和常設印度河委員會會議。

中期:增加現有大壩的儲水能力,建設運河將水引至印度北部農業區。

長期:新建大型水壩和水電項目,徹底改變西部河流的水流路徑。

然而,印度目前的基礎設施限制了其完全切斷水流的能力。徑流式水電站無法儲存數十億立方米的水量,尤其在季風雨季高流量期。建設大型儲水大壩和運河需4至7年,且可能違反國際法,引發全球批評。此外,印度北部地區,如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也依賴陳納布河灌溉,過度蓄水可能導致本地農業受損。

美國在事件中扮演了調解角色。2025年4月29日,美國國務院表示,國務卿馬可·盧比奧將與印巴雙方通話,敦促避免局勢升級。雖然未見美國官方直接聲明提及印度河發源地,但智庫和分析文章指出,印度河起源於中國西藏的曼薩羅瓦湖附近,暗示中國可能影響水流。

中國作為上游國家,對印度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均有潛在控制力。2016年,中國因水電項目阻斷布拉馬普特拉河支流,引發印度對水安全的擔憂。布拉馬普特拉河為印度東北部提供約30%的淡水和44%的水電潛力。專家警告,印度暫停條約可能促使中國採取類似行動,限制布拉馬普特拉河水流,作為對印度的報復或對巴基斯坦的支持。

巴基斯坦總理高級助理拉納·伊赫桑·阿夫扎爾表示,印度此舉可能為中國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採取行動樹立先例,對印度構成威脅。美國智庫,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也分析稱,印度若將水資源武器化,可能引發區域水合作崩潰,損害自身利益。

巴基斯坦強烈譴責印度的行動,稱其為「戰爭行為」,並計劃通過世界銀行、國際仲裁法院和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印度違反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世界銀行作為條約調解人,呼籲雙方通過對話解決爭端。聯合國安理會也關注局勢,強調水資源爭端需和平解決。

印度則辯稱,暫停條約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指責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印度外長維克拉姆·米斯里表示,條約將暫停,直至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逆轉地放棄支持恐怖主義」。

事件引發了南亞水資源管理的廣泛討論。專家認為,印度的行動短期內造成巴基斯坦農業和電力壓力,但長期效果有限。暫停條約可能促使兩國重新談判水資源分配,建立更透明的監測機制。2026年,世界銀行可能再次介入,推動修訂條約。

對印度而言,事件暴露了其水務系統的不足。政府計劃投資海水淡化廠和滴灌技術,以減少對印度河水系的依賴。巴基斯坦則需優化水資源管理,減少浪費,提升抗旱能力。

印度關閉薩拉勒和巴格利哈爾大壩是印巴關係惡化的最新表現。雖然短期內對巴基斯坦造成影響,但技術限制使其無法完全切斷水流。美國提醒印度河發源於中國,凸顯了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事件提醒各國,水資源爭端需通過合作而非對抗解決,以避免區域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