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央視新聞、參考消息4月12日報道,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佈警報,稱該部門一個涉及關稅豁免的代碼出現故障。海關與邊境保護局表示,這一故障在持續了超過10個小時後被修復。目前已恢復運行。
據悉,出現故障的代碼可以豁免本周所有不應受到特朗普政府關稅新政策影響的在途貨物,包括已經從中國和任何處於90天暫緩期的國家啟運的貨物。故障發生時,美國海關的「自動商業環境」系統無法對在4月9日以後提交申請的、符合在途條件的貨物適用較低的10%稅率。
報道稱,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還表示,用戶將「需要在放行10天內儘快向自動商業環境系統重新提交符合在途規定的適用入境摘要」。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指出,該機構「將繼續確保所有應當歸屬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都得到徵收,並將酌情經由『貨運系統信息服務』向貿易商提供額外指導」。
美國多位進口商表示,很多進口商難以「弄清楚新關稅何時實施」並制定相應計劃。
在關稅政策引發不確定性和擔憂的大背景下,此事是對美國貨主和供應鏈的最新打擊。外界也由此質疑美國海關是否有能力落實特朗普的關稅新政,獲取對於特朗普政府的經濟目標來說至關重要的關稅收入。
美國到底有多依賴中國商品?
據@央視網4月11日報道,據美媒報道,美方新一輪關稅生效後,不少中國製造商明確向美國客戶表示,不可能降價保訂單。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10日表示,該公司仍在評估關稅對其自有品牌的影響,但第三方賣家肯定會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數據顯示,亞馬遜平台上出售的商品中,六到七成產自中國。
有媒體記者援引經濟學家的話表示,在美國對中國加征145%的關稅後,有些商品根本就不會進入美國市場了。
另外,美國市場每年售出單車大約1250萬輛,其中九成依賴進口,而中國是最大進口來源地。業內人士預計,關稅如果長期維持目前的水平,美國單車平均價格將上漲50%。
彭博社進行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在美國2024年進口的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鋰電池等產品中,中國所佔份額均超過60%。耐克18%的鞋類和16%的服裝都是在中國製造的。
據央視新聞,近日,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引發德國媒體和政商界的普遍批評。有德國專家表示,美國政府的關稅措施令傳統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面臨嚴峻考驗,也讓其自身遭受損失。國際社會只有堅持對話與合作,捍衛自由貿易原則,才是實現繁榮穩定的正確道路。
德國智庫專家艾因邁爾:美國單方面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嚴重損害世界經濟增長,無疑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股市應聲暴跌,美國民眾也深受其害。目前我們在歐洲所經歷的情況確實是前所未有的,跨大西洋關係從未跌至如此低谷。我們認為,國際社會必須攜手應對目前的形勢,採取協調行動,消除因美國單邊加征關稅而出現的貿易壁壘,捍衛自由貿易,保障商品流通,當前需要重拾自由貿易的理性。
匈牙利政治學家基塞伊指出,當前美國採取的貿易霸權主義意在破壞全球秩序。
匈牙利政治學家 基塞伊:特朗普在虛張聲勢,他在擾亂國際貿易,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秩序。這個新秩序不再基於聯合國憲章,不再基於多邊主義,而是由美國自己主導的秩序。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4月11日,為期兩天的歐盟財長及央行行長非正式會議在歐盟輪值主席國波蘭首都華沙拉開帷幕,共同討論全球經濟緊張局勢下歐洲所面臨的關鍵挑戰。
歐盟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共識,認為歐盟需通過貿易防禦措施與外交斡旋雙軌並進,保持協同應對。
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認為,關稅將損害大西洋兩岸經濟增長,歐盟暫緩首批反制措施以推動談判,但保留所有選項,若談判未果,反制將立即生效。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0日表示,如果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失敗,歐盟可能會對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徵收關稅。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採訪時分析說,歐盟各國明顯透露出對於美國關稅政策不再心存幻想。
歐洲各國在關稅問題上的焦慮非常迫切。歐盟發現,美國並不會放過自己,這跟是不是美國的親密盟友沒關係,不會因為有所謂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就會有什麼不同,甚至有時候可能對歐洲徵稅力度更大,對歐洲的威脅更多。
歐洲有一些比較清醒的人,比如說像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意識到美國這種不顧盟友利益、「自己第一」的做法,如果歐洲一味地妥協,肯定是不行的。已經有很多例子,比如俄烏衝突,比如美國說要吞併格陵蘭島,其實都說明美國是不會考慮歐洲的實際需求的。
歐洲也發現,不能再心存幻想,覺得特朗普會主動放棄關稅戰。因此,現在必須要坐下來,大家想辦法。
有報道稱,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的專員謝夫喬維奇將於13日前往華盛頓與美方談判。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呼籲歐盟在後續對美談判中「保持警惕和主動」,動用一切手段保護自身經濟利益,維護就業和歐洲的未來。
王朔認為,歐盟在「團結」和「主動」應對美關稅衝擊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深力度,拿出實際行動。
歐盟是擁有27個成員國的高度一體化的區域組織,儘管各個成員國向歐盟上交了一部分主權,也有統一的歐盟機構來運作,但歐盟成員國之間經常有分歧或矛盾。
一方面,由於存在利益需求差異,很難形成統一的政策立場。因此,歐洲說要加強團結,是很必要的。
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的特性是「和而不同」,這是歐洲的一個軟實力。因此,歐洲要做的是更主動、更團結,否則很難讓特朗普正面去對待歐洲。
編輯|程鵬 易啟江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參考消息、@央視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