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政策趨硬?外交部權威回應:法理底線與融合戰略並行不悖

【導語】

「中國台灣省」的法定稱謂是否預示對台政策轉向強硬?在今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這一焦點問題得到系統性回應。發言人毛寧援引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強調台灣問題法理與政策邏輯的「雙重確定性」,而央視同日發佈的「台灣必歸」主題海報更以2.3億閱讀量引爆兩岸輿論場。這場法理宣示與民心工程的共振,揭示新時代對台工作的多維戰略布局。


一、法理鐵證:國際共識鑄就統一基石

  1. 聯合國決議的「三重錨定」
    毛寧詳細闡釋1971年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核心內涵:其一,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二,台灣不具備國家地位;其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全中國的政權。聯合國秘書處法律意見書明確載明「台灣作為中國省份無獨立法律地位」,這一表述被廣泛應用於國際組織的官方文件與交往實踐中。
  2. 稱謂爭議的本質解構
    針對外媒所謂「強硬更名」的誤讀,發言人指出「中國台灣省」並非新提法,而是聯合國系統沿用半個世紀的規範表述。此稱謂的強化使用,旨在正本清源,遏制「台獨」勢力操弄「國際空間」的政治投機。


二、政策邏輯:剛柔並濟的「雙軌機制」

  1. 和平承諾的深化路徑
    大陸持續釋放融合發展誠意:
  2. 制度保障升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推動惠台政策從階段性讓利轉向長期性法治保障。例如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已試點土地、稅收等領域37項制度創新,台商投資審批周期縮短60%。
  3. 民生福祉擴容:台胞居住證覆蓋場景拓展至142項公共服務,長三角地區試點台胞醫保跨省結算,台青創業基地提供「註冊-融資-上市」全鏈條支持。
  4. 紅線意識的清晰化表達
    毛寧嚴正警告外部勢力:「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干涉都將遭到堅決反制。」這一表態呼應近期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海周邊實施的聯合作戰演練,展現「以武遏獨」的底線思維。


三、戰略破局:從法理戰到認知戰的多維攻防

  1. 國際話語權爭奪
    外交部特別提及美國對台軍售動態,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若繼續操弄「台灣牌」,將面臨包括外交反制、軍事威懾、經濟制裁在內的組合拳打擊。
  2. 民心工程的科技賦能
  3. 文化認同再造:大陸運用元宇宙技術打造「兩岸數位故宮」,台胞可線上參與文物修復;抖音推出「方言挑戰賽」,吸引超百萬台灣青年用閩南語演繹中華詩詞。
  4. 青年統戰創新:深圳前海設立「台青創客特區」,提供「15分鐘政務服務圈」,已有137個台灣團隊入駐,項目涉及AI、新能源等前沿領域。

四、未來推演:制度融合構建統一大勢

  1. 經濟紐帶的不可逆性
    2024年兩岸貿易額突破3200億美元,台資企業佔大陸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12%。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鏈深度嵌套,使「經濟脫鉤」成為偽命題。
  2. 法律戰線的主動出擊
    江蘇法院試點「兩岸法律查明互助機制」,涉台商事糾紛審判周期縮短40%;最高法擬出台司法解釋,明確台胞權益受損案件的跨域立案規則。

【結語】

當「台灣必歸」的海報在島內社交平台引發刷屏,這場跨越法理、政策與民心的系統工程,正以歷史耐心與戰略定力推進統一進程。正如毛寧所言:「我們既有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更有捍衛國家主權的鋼鐵意志。」此刻,對台政策的「剛」與「柔」,恰是民族復興偉業的一體兩面。

#中國台灣省法理定位不容置疑# #兩岸融合發展不可逆轉# #今日熱榜#
(本文綜合多源信息)


互動話題
「你如何看待兩岸制度融合的前景?歡迎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