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多次高調喊話,強硬要求出兵烏克蘭,背後有何意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知了


近日,馬克龍多次在媒體上宣布,法國不排除直接出兵烏克蘭,俄羅斯不允許取得勝利。

消息一出,立即引來了美西方的嘩然,眾多國家紛紛和法國劃分界限,生怕惹怒了俄羅斯。

然而,不久前訪問捷克時,馬克龍再次強調,歐洲不能再繼續懦弱……

很多人好奇,近期馬克龍為何一反常態、語驚四座?強硬出兵烏克蘭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馬克龍多次叫囂出兵烏克蘭

2月26日,歐洲國家在巴黎召開了援烏專題會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記者會上大放豪言:「不排除派遣部隊前往烏克蘭參戰的可能。」

次日,馬克龍在歐洲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再次強調,儘管北約就出兵烏克蘭未能達成協議,可因俄烏戰局變數較大,未來不排除北約出兵的可能。

兩天後,馬克龍再次申明,自己並非口嗨,向烏派兵的想法是經過謹慎思考和較量的。

然而,面對法總統馬克龍的高調言論,各方第一時間撇開責任,美、英、意、德等國紛紛發聲,撇開和法國的關係,表示不會向烏克蘭增援軍隊。

就連北約秘書長也第一時間表示,北約沒有出兵烏克蘭的計劃,法國的表態不一定會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支持。

美總統拜登更是直言,不會派遣美軍前往烏克蘭戰場作戰。

儘管遭到眾多盟友的「拋棄」,可馬克龍依舊堅持己見。3月5日訪問捷克之時,馬克龍對外表態歐洲不能當懦夫,盟友應該團結一致,必須不辱使命支持烏克蘭。

顯然,馬克龍的這些言論,和支持烏克蘭並沒有太多關係,只是藉此契機對外呼籲,希望歐洲國家能夠有憂患意識。

東方網3月10日報道稱,法國正準備向烏派遣部隊,旨在建立「國家聯盟」,確保俄羅斯不能勝利,為這一目標歐洲國家必須付出代價。

儘管馬克龍的這些言論得到多數國家的反對,但也有一些國家站在法國這邊,如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

立陶宛外長表示,不排除對烏克蘭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而波蘭也表示,烏克蘭戰場出現北約軍隊並不值得驚訝。

而荷蘭更是堅定站在法國陣營,畢竟2014年7月由荷蘭飛抵馬來的馬航MH17航班被親俄武裝擊落,飛機298名人全部遇難,其中一多半均為荷蘭人,這使得荷蘭對俄恨之入骨。

因而,俄烏衝突開始,荷蘭就積極提供軍援,2年來援助軍費高達40億歐元。

對於馬克龍的這一表態,烏克蘭表示十分懵逼,畢竟法國從未和烏方有過任何協商。

而俄羅斯方面則警告,一旦北約向烏派遣軍隊,那俄將和北約正面衝突。

其實在法國內部,也認為馬克龍已經「瘋了」,在野黨公開譴責馬克龍總統,認為這是十分瘋狂的舉動,會讓法國陷入戰爭之中。


強硬是為了更好的投降?

俄烏衝突已持續2年多時間,儘管北約向烏克蘭大力支援,但始終堅持底線,那就是不直接參与戰爭,不和俄軍有任何直接衝突。

烏軍隊伍里雖然有外籍志願兵,但多是民間狂熱者和退役軍人,沒有任何北約現役人員投入戰爭。而少數現役軍人則負責教導烏軍如何使用西方援助的武器,不曾直接進入戰場。

就算北約援助了大量武器,但也多是落後的武器裝備,遠射程、威力大的武器很難出現在烏克蘭戰場,為的就是不刺激俄軍,避免和俄正面衝突。

根據北約條例,只要32個成員國中有一個國家和俄參戰,那就視為整個北約對俄戰爭,而俄本身領導的集安組織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理,屆時將是兩大軍事組織的軍事對抗,其結果必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其實,自俄烏衝突以來,馬克龍一直是援烏保守派,一直雷聲大雨點小,作為西方主要大國,法國的援烏金額最少,反而和普京頻頻通電話,充當調停人的角色。

早在2014年開始北約就對俄全面制裁,可法俄兩國合作依舊非常緊密,貿易額逐年增加,且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也在跟進。

克里米亞危機3個月後,法國向俄交付了4艘西北風兩棲攻擊艦,還培訓俄水兵操控新船隻。儘管最後在美國的威懾下,法國放棄交付,但賠給俄一大筆錢。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西方對俄羅斯頻頻譴責,可馬克龍卻建議採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呼籲不要「羞辱」普京總統。

可最近,馬克龍似乎像變了個人一樣,對外話語十分強硬,如作為歐盟唯一的有核大國,馬克龍提議分享核武器,且高調干預高加索事務,並對亞美尼亞軍援,打亂了俄、土兩國的戰略部署。

隨後,馬克龍更是接連數次提出向烏克蘭出兵增援。很多人不解,馬克龍為何突然間從保守派變成了激進派?

有人猜測,馬克龍可能預料俄烏戰爭即將結束,而烏克蘭必敗無疑。馬克龍的強硬姿態是為了更好的投降,一旦戰爭結束,法國第一時間向俄示好,以平息俄的怒火。

同時,法國作為核大國,援烏金額排名第十五,如此消極的態度,戰後必然會遭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指責,歐盟小弟也會對法國有意見。因而,馬克龍這番激進言論,可以站在政治制高點,堵住悠悠之口。

其實,馬克龍之所以堅持出兵烏克蘭,可不是表面文章那麼簡單,背後關乎着歐洲和世界格局。


法國想要爭歐洲老大

自疫情以來,美國國內債務危機愈發嚴峻,為轉嫁風險,美國主導挑起了俄烏戰爭,這之後世界秩序陷入動蕩之中,歐洲最先遭受嚴峻後果,物價高漲,通貨膨脹,歐洲人民飽受苦楚。

如今俄烏衝突已經歷2年之久,俄軍拿下重鎮阿夫迪夫卡後,其優勢愈發明顯,要不了多久就可劍指基輔

不過,美國將重心放在中東,忙着紅海護航,再加上民主黨、共和黨的博弈,停止對烏的援助,歐盟只能獨自面臨俄軍帶來的壓力。

就在美國拒絕援烏600億美元法案後,次日歐盟理事會批准援烏500億歐元,顯然美國在烏克蘭的影響力已慢慢散去,實質上俄烏衝突已演變為歐盟、俄、烏三方的對壘。

當然,至於美國是否會徹底放棄對烏援助,還要看未來特朗普是否會重登總統寶座。畢竟他多次表示,一旦再次上台,將會在24小時內和普京妥協。

如此一來,美國就會徹底放棄歐盟,歐洲受到的傷害將會最大化。馬克龍顯然猜出了美國的意圖,這次主動宣布出兵烏克蘭,其實就是給歐洲提個醒,如果歐洲國家還要以美國為馬是瞻,那隻會給歐洲帶來沉重的災難。

隨着美國慢慢退出俄烏戰局,歐洲的權力中心將交到誰的手中?顯然俄羅斯、法國、德國都在爭奪歐洲政治、經濟的主導權。

其實,冷戰時期開始,美國用核大棒主導歐洲的世界秩序,這引來法國的不滿,戴高樂堅持特立獨行的外交政策,一度宣布退出北約,並將美軍趕出法國,儘可能將美國排除歐洲事務外,也希望歐洲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擺脫北約的束縛。

儘管法國並沒有成功,但也確立了在歐洲核心大國的地位。

這一次,美國在援烏問題上徘徊不定,主導地位開始動搖,而英國儘管口頭上積極援烏,可實力不允許,這讓法國看到了主導歐洲事務的機會。想要藉機美國影響力衰退之時,重塑在歐洲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因而,當烏軍節節敗退之時,法總統馬克龍變得強硬起來,迎合美國在援烏上的政策,甚至不惜得罪俄羅斯。


歐洲格局正在改變

從更深層次來看,馬克龍只是藉著「援烏」的口號,建立「歐洲國家聯盟」。英國已脫歐,美國的影響力衰退,法國作為歐盟在五常的唯一代表和核大國,自然有理由去爭當大哥。

其實,早在2022年5月,馬克龍就曾表示,歐盟不是構建歐洲大陸的唯一形式,他建議建立「歐共體」,以維持歐洲大陸的穩定。

既然已經有了成熟且穩定的歐盟,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建立「歐共體」?其實,法國之所以有這一想法,還因看到了歐盟的軟弱性,那就是在政治、軍事上沒有話語權,只能「無條件」倒向美國,這顯然不利於整個歐洲大陸的發展。

而唯有擁有軍隊、政治、經貿一體化的「歐共體」,才可讓歐洲大陸重現過去的輝煌,擺脫美國主導秩序的陰影。

然而,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自然是不可能讓「歐共體」存在的,歐洲自由聯邦也很難真正實現。

因而,法國只能等待時機,順勢而為,而他的「出兵烏克蘭」計劃也正符合美國的利益,只要歐洲其他國家都能響應,那美國也將無話可說,「援烏國家聯盟」就能夠順勢建立起來。

作為歐洲國家聯盟的倡導者,只要其他國家響應,法國自然就可獲得主導地位,成為歐洲真正意義上的老大哥。而那些出現在烏克蘭的歐洲援軍,就可第一時間變成「歐洲聯軍」,屆時美國將徹底失去在歐洲的話語權。

正因如此,馬克龍才呼籲歐洲各國出兵援烏,希望更多國家看清美國的真面目,讓歐洲國家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早日獨立。

當然,馬克龍這招用的是「陽謀」,通過輿論攻勢讓美國在是否援烏中徘徊。一旦烏克蘭崩潰,那就表明美國沒能力保護歐洲安全,戰後美國在歐洲的話語權大大降低,法國就可重奪對歐盟的主導權。

其實,法國想要當歐洲的老大哥,德國也想爭奪對歐盟的主導權。近期馬克龍的多番舉動,在歐盟中刷了一波好感,這讓德國方面很不高興,德國防部長暗諷道:「在援助方面,這種言論解決不了問題。」

顯然,德國揭穿了馬克龍「假大空」的本質,不想讓其出風頭,主要原因就是爭奪對歐盟的主導權,雙方都想在軍事上壓對方一頭。

德國顯然不希望美國離開歐洲,這樣就可藉助美國的軍事防務能力,爭取大部分歐洲國家支持,行駛在歐盟的影響力。

但不管怎麼說,歐洲格局已正在改變,法、德兩國都不想落後,接下來就看美國大選的結果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