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
1月11日,四川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在成都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農業強省,聚集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把農業大省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需要更高水平的『天府糧田』,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說。
從去年6月至今,馬均參與制定了眉山市東坡區永豐片區『天府糧倉』核心區建設專項規劃,作為住眉山的省政協委員,他還跑遍四川各地,對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有了進一步認識。
為什麼要打造?
國家需要、四川需要
「目前中國糧食產量,在逐年小幅上升,但進口需求也逐年在上升。進口總量約佔自產量的25%,而且這個比例一定還會逐步升高。」馬均解釋,「隨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肉蛋禽奶需求會進一步增加。生產一公斤肉蛋禽奶,需要消耗幾公斤甚至十幾公斤糧食,所以糧食需要只會不斷增加。如果遇到進口卡脖子,就會很危險,所以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
對四川來說,糧食需求顯得更加迫切。四川已成為全國第二大糧食調入省。「從內在需求來說,也迫切需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馬均說。
「天府糧倉」的範圍?
不只是成都平原
馬均介紹,傳統觀念認為,「天府糧倉」在成都平原,這實際上不全面。「應該包括四川全省範圍,尤其是成都平原、川東和川南的盆地丘陵地區、部分安寧河谷平原。」
此前,圍繞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四川省委指示四川省政協圍繞此課題開展研究,為四川省委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馬均也先後參加了調研和座談。
通過實地調研和對具體數據分析,參與人員認為,「天府糧倉」應包含成都平原、安寧河谷平原,以及廣泛分佈於川東、川南的盆地丘陵地區。「這3個區域糧食播種面積佔79.31%、產量佔81.84%,四川全省產糧大縣中有68個分佈在這3個區域」。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行動方案》指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要按照一帶、五區、三十集群、千個園區布局整體推進,建設成渝現代化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盆地丘陵以糧為主集中發展區、盆周山區糧經飼統籌發展區、攀西特色高效農業優勢區、川西北高原農牧循環生態農業發展區差異化發展,到2025年建成30個國家和省級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1000個國家和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還存在哪些短板?
幾個數據需要關注
馬均說,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糧食主產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提出了四川種糧從大到強的課題。
「有幾個數據值得關注。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的比例大概是55%,四川只有45%,還有10個百分點的差距。二是造成這樣差距的原因是,四川產糧區域有70%是丘陵地區,這些地方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難度很大,不少地方甚至還沒有實現機械化。」馬均說,「三是從人均糧食產量來看,四川與全國還存在一定差距。」
「除此之外,我們還面臨糧油品牌等短板。你進超市就會發現,四川本地的品牌很少,基本是東北或者國外的。」馬均說,「這兩年,四川的稻香米品質不斷提升,湧現出以花中花等為代表的四川品牌,但差距仍在。」
如何實現更高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
馬均說,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首先要有「天府糧田」。「田是『命根子』,沒有『天府糧田』就沒有『天府糧倉』。」馬均介紹,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的情況,在近幾年得到遏制,這兩年種糧面積在不斷回升。
「除了落實好耕地紅線外,一是要抓好安全生產,特別高度重視重金屬超標的問題。二是做好頂層設計,根據各地自然稟賦、溫光條件等做好規劃。三是設定種糧補償機制,目前全世界種糧都是補償,建議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馬均認為,要擁有更高水平的天府糧田,核心是一定要加大科技投入。「這段時間我一直構思提案,主要就是建議加大科技投入。」馬均說,「這些年糧食種子的關注很高,實際上中國的糧種水平已處於領先。反而是技術這塊關注較少,尤其是重大的、核心攻關項目,尤其在四川很少。各地應避免走入『種業關注太多,技術關注較少』的誤區。廣大農戶更迫切需要突破性的輕簡高效、提質增效技術。對四川廣泛丘陵地區來說,要從技術研發入手,真正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以科技支撐更高水平的『天府糧田』,從而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