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北地區如何成為印度領土?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都非常優越。印度北部有廣闊的恆河大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印度的人口聚居區和農業基地。印度南部深入印度洋,海岸線漫長,擁有很多優良的港口。

印度洋是世界重點海域,亞洲和歐洲、非洲之間的貿易往來,主要通過印度洋海域,而且波斯灣屬於印度洋海灣,這裡生產的石油資源,也要通過印度洋運輸到世界各地。因此說印度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都非常優越。

不過印度的版圖結構比較特殊,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印度東北地區和印度其他地區只是通過非常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西里古里走廊位於孟加拉國尼泊爾之間,長約22公里,寬約21公里,是印度的咽喉要地。

除了西里古里走廊,整個印度東北地區都是國際邊界,而且沒有海岸線,可謂非常封閉。印度東北地區包括六個邦,分別是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阿薩姆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

印度東北地區和印度其他地區有着很多不同,在經濟方面,印度東北地區由於地形封閉,沒有海岸線,是整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在人口方面,印度東北地區以黃種人為主,和印度其他地區並不相同。其實現在的印度東北地區,在歷史上並不屬於印度,印度歷史上的歷代王朝,包括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兒帝國這些強盛的王朝,都沒有在這裡建立統治。那麼印度東北地區是如何成為印度領土的呢?

歷史上,印度歷代王朝的勢力範圍最遠到達孟加拉地區,而孟加拉東部地區,歷史上曾經存在黃種人建立的王朝。12世紀時期,生活在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流域的傣族,人口開始大規模增長。

隨着人口的增長,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傣族人開始向周邊地區探索,試圖找到土地肥沃,環境優越的地區居住生活。不過探索之路非常艱難,當時周邊很多優越的土地已經被緬人控制,於是到了13世紀,他們開始向西遷徙,最終抵達了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

這一次,他們沒有受到任何阻礙,當時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穀人口非常稀少,當地原住民主要有摩蘭人、那加人、勃拉人,當時並沒有建立國家,仍然維持着部落形態。13世紀初,傣族人遷徙而來之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國家觀念,他們不斷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並和當地原住民通婚,人口規模逐漸壯大。

1251年,傣族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名為阿洪王國或者阿薩姆王國,傣語稱「勐頓順罕」。而當時的印度,還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仍然維持着土邦林立的狀態。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英國在孟加拉登陸,逐漸整合控制了印度各土邦,建立了統一的英屬印度。

19世紀初,英屬印度開始向東北方向擴張,緬甸也開始向西部擴張,1824年,英國驅逐了侵入阿薩姆王國的緬甸軍隊,在當地建立了傀儡政權。19世紀中期,英國廢黜阿薩姆國王,將阿薩姆王國的土地併入了英屬印度,至此傣族人結束了對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長達600年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力受損,英國最後一任駐印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大部分土地,阿薩姆地區從此成為了印度領土。後來印度為了更穩固的控制這一地區,又對區划進行了調整,阿薩姆邦的面積大大縮小,形成了現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