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還有一場潛在戰爭?一招點住莫迪命門
我們都知道,近些年以來,中印關係不能說是一波三折,那也得是坐過山車。雙方在2017年,2020年,2022,都在邊境發生過規模不小的衝突,且每次都是以印度慘敗告終。而今年這一出更是如此,佔據絕對人數優勢的印軍,企圖阻撓我邊防官兵的違章建築拆除工作,結果也是落了個四肢骨折的下場。
當然,除了邊境摩擦之外,中印之間還存在一個潛在的戰爭爆發點,那就是水源問題。
單純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度面積最大、最肥沃的土地恆河三角洲,就要仰仗於中國的雅魯藏布江,這條江被印度人叫做布拉瑪普特拉河,東起中國的喜馬拉雅山,南至孟加拉灣入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2010年的時候,中國就宣布,要在雅魯藏布江開搞水電站,以充分利用大河的水電資源。
在當時就有印度人跳出來了,說你中國這水壩一拍,到時候想斷我的水,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我們在當時也澄清了,說造的是水電站,不是水壩,這玩意它根本就沒法截流,
而在2021年,中國電建集團宣布了更大規模的建設計劃,要在雅魯藏布江上建造一座50公尺高的巨型大壩,它的發電能力,將是現有的三峽大壩的三倍。這個時候印度人又出來了,說你這是要搞河流「武器化」,要對印度經濟「卡脖子」。
實際上,我們單純去看印度對於修建大壩事件的數次回應,很容易就能發現,他們只敢「譴責」和反對,甚至都不敢發出軍事威脅。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第一,這是中國境內的重大民生目標,容易觸發中國的核反擊 第二,就是打擊能力的問題。印度軍隊現在並未裝備任何類型的鑽地彈藥,常規彈頭的炸彈、導彈,砸上去幾乎就是撓痒痒。而且由於此類巨型堤壩,一般都是重力壩,印度裝備的烈火5核導彈,恐怕也一樣砸不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最近這個美國《外交官》網站就出來拉偏架了,說都先別吵吵,要中國帶頭,建立一個包容性的「流域組織」,說什麼加強溝通,減少緊張關係。表面上看着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實際情況上,每次都是因為印度的單方面行動,破壞了中印兩國長久以來的互信,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事不過三,但印度是一次又一次,沒完沒了。
美國人這個所謂的「流域組織」,看似是求穩定求合作,實際上是為了給藏南地區的水道體系套上一個「規則框架」,到時候印度人就有理由去告中國的狀了。
中伊關係獲得全新進展,力破不和傳言
而就在前幾日,中國領導人訪問了沙特阿拉伯,並同海灣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總價值以百億美元為計。然而,會後聯合聲明的內容,卻直接惹惱了伊朗人。聲明中的這一條寫着,中國支持海合會用和平手段解決大通布,小通布和阿布穆薩島的分歧。這三個島原本是由英國管轄的,英國撤軍後伊朗派兵駐紮,做到了實際控制。但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一致認為,三島的歸屬權應該交給阿聯酋。
所以,在第一時間,伊朗就召見了中國大使,表達了強烈不滿。這件事迅速發酵,引來大量西方媒體炒作,「中伊關係裂痕」、「大國鬧掰」,這樣的表態比比皆是。
然而讓他們尷尬的是,「不和事件」沒過幾天,中國高層官員就訪問了德黑蘭,雙方不僅沒有吵起來,還簽下了新的油氣開發的合作協議,可以說是在西方媒體的臉上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實際上,我國一直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主要外交方針,在各國關切的國家領土爭端上,一直秉持以和為貴的主基調,俄烏衝突中是這樣,在「三島」問題上也不會有任何動搖。而且不同於全球建基地尋求干預的美國,中國的海外軍事活動,都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某些西方國家鼓吹的,覬覦他國領土,那更是無稽之談。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中國和伊朗的交往時間其實也不算短,在絲綢之路當中,波斯帝國將東西方連接在了一起,它就是伊朗的前身。而在近代,伊朗和中國一樣也受到過外國勢力和境外勢力的雙重壓迫,最終在70年代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隨後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從某種意義來說,兩國確實存在大量的共同語言。
而進入到2010年後,通過加入世貿組織和不懈的努力,中國獲得了經濟的騰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家利益也不再局限於東亞的一畝三分地,深化在中東地區的部署勢在必行,所以在2016年,我們就和沙特簽訂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定,在今年接納了伊朗加入了上合組織,而不是二選一,這是和美國人完全不同的「兩條腿走路」。
中伊合作是雙贏,但阻力也不小
不過我們要是回過頭去看伊朗這個國家,它本身其實也比較特殊。一方面因為長期制裁,所以搞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制裁,伊朗這套體系放到現在,恐怕已經落後時代了。
但中國在工業上的造詣,自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就連美國製造超級航母的龍門吊,都得找中國買。所以這就存在一個互補的空間,中國需要伊朗的油氣資源,伊朗需要中國的工業資源,兩者相互交換。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麼換是不是有點虧?
但大俠要告訴你,油氣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東西,而那些工業設備,只要有圖紙和原材料,想造多少造多少,其實我們在這一點上還是賺了。
而且,中伊還存在一個共同的最大對手,那就是美國。為了保衛波斯灣,伊朗這幾年搞導彈的勁頭很足,前幾年還整了個水泥航母打靶,測試了一下反艦彈道導彈。這給美國嚇得夠嗆。但就和大俠之前說的一樣,伊朗雖然能攢出一個湊合用的武器,但遠談不上先進,尤其是在制導系統上。這就使得兩國在武器研發上,也有比較強的共同語言,因為需求其實差不多,想要談合作,那簡直太簡單了。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和伊朗的合作其實也存在一定的阻礙,那就是伊朗自身的傲慢。伊朗這個國家自詡反美鬥士,捏着點工業,就很容易變得眼高手低。此前就有個案例,伊朗人去找俄羅斯買新型戰鬥機,結果一開口就要蘇30SM,在當時這玩意俄軍自己都沒幾架,俄羅斯也說了,蘇30SM不可以,蘇27M2可以,但伊朗就不鬆口,據說談判的時候一度把採購數量削到了兩架,可以說是非常的犟。現在俄羅斯反過來向伊朗求購「小摩托」,可能還會加劇這種複雜的心理,伊朗必須認清楚自己的定位,否則合作將會十分困難。
發展遠程攻擊武器,日本視中國為「最大挑戰」
而在另一方面,據多家媒體的消息稱,日本內閣在前幾天做出了重要決定,完成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3文件的推出,其中有幾個點非常值得警惕。
第一個就是在這個《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日本正式確定,把中國的軍事動向定義為「前所未有的重大性戰略挑戰」,這一點,顯然是對北約在今年六月份所提出的「系統性挑戰」的回應,只不過為了不過於刺激中國,玩了一手文字遊戲。同時,他們在台海問題上大放厥詞,聲稱這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繁榮」不可或缺。
而在實質力量建設的《防衛計劃大綱》中,日本要在2023年起的五年間,將軍費開支增加到43萬億日元。同時鑒於所謂彈道導彈威脅,日本正式確定要發展遠程進攻性武器,以88式反艦導彈開發,強調「對敵基地反擊能力」。
經過外媒計算,這些措施如果全部落地,軍費將要佔到GDP的2%左右。
實際上,如果單純看發展遠程導彈這一條,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日本要放棄「專守防衛」政策了,轉向為更具有攻擊性的建軍思路。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出雲級航母的改裝上初見端倪。在過去二十年內,日本雖然獲得了「宙斯盾」、「標準3」這此類先進裝備,但本質上依舊是防禦性武器,加上美國給施加的限制,自衛隊確實不具備攻擊能力。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你日本說要具備「反擊能力」,要搞遠程武器,沒記錯的話,前幾個月還有日本的一些個政客,說要搞什麼「先發制人」,這兩種言論結合在一塊,就能得出一個非常神奇的結論:日本要用日本的「反擊」導彈來先發制人,完全卸掉了打響第一槍的心理負擔,只能說日本人不愧是你。
實際上,在二戰的這些個戰敗國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清算不那麼徹底的國家,甲級戰犯的牌位還在靖國神社給供着,每隔幾年就有政客去拜鬼。他們對此也深有自知之明,而在現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美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右翼勢力抬頭的傾向愈發強烈。
而和我們一直所想的不同,日本其實知道自己幹了什麼事,死不認賬就是怕中國實力崛起後,一次找他算總賬,這種心理在很多的西方國家也有,他們都怕「算賬」。所以就有了所謂的「軍事威脅」,要大搞特搞新聯盟,要大買特買新武器,也就有了現在所謂的「中國軍事挑戰」。
日本嗓門夠大,但實力還差一截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自衛隊為什麼叫自衛隊,因為他是被「閹割」過的軍隊,就和大俠之前說的一樣,美國卡死了日本的脖子。
日本的F15J,那幫會掉零件的老爺機,到現在都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要想支援只能掛鐵炸彈,學一下俄羅斯空天軍,或者復刻一波二戰前輩的做法,來一次單程突擊,
裝甲力量上更是如此,日本的坦克師團,他們叫戰車師團,全日本上下就兩個,一個是北海道的第七師團,一個是首都師團,滿打滿算不過百台,就這麼點家當你丟俄烏戰場上,一天就給你燒沒了。但你要是一下子擴軍擴個四五百台,第二天美軍特種部隊就來砸國會大臣們的門了。放棄「專守防衛」,真不意味着你就有能力「攻出去了」。
所以,日本必須找到一種,既不用大動自衛隊結構,又能攻擊的東西,就有了現在的這個什麼「基地反擊導彈」。
但是這玩意吧,其實是為了「讓日本人民相信他們受到了保護」。因為88式導彈本身是一種亞音速平台,你改遠程武器,速度只會更慢,憑藉這玩意來反擊中國,且不說能不能鑽過東南沿海的雷達防空網,光是東海附近訓練的哨艦,都能順手給你攔了。這東西的實戰意義,說句不好聽的,基本上等同於0,是一種只能騙自己的「政治武器」。
所以,總的來說,日本這次的防衛計劃修訂,對我們的威脅,肯定是有,但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在台灣這一點上,沒出事你日本人大可以隨便口嗨,反正嘴巴長在你臉上,可要一旦地動山搖了,日本自衛隊有沒有那個膽子出來碰一下,那就不好說了,畢竟在古代史上,士兵在外打仗,後方被偷了個精光的案例,也不是沒有,中國的導彈庫存那麼大,日本總能分到個幾枚。
但是話又說回來,日本是中國的鄰國,這個怎麼跑也跑不掉,一衣帶水的鄰邦倒也沒說錯,中日本應共同進步,而非在一些由美國攛掇出來的問題上,瘋狂挑釁中國吵個不休,說真的,日本人這麼干,真的沒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