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俄烏衝突是坑,歐洲卻往裡跳,美國是如何反覆拿捏歐洲的?

俄烏衝突明明是個坑,為什麼歐洲還聽了美國的話往裡跳,美國究竟是如何反覆拿捏歐洲的?

從俄烏衝突一開始歐洲就開始全面倒向美國,步調一致地支持烏克蘭和俄羅斯硬剛。不僅聽從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而且還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不過這裡所說的歐洲並不是指地理意義上的歐洲,準確地說是以英法德為首的西歐或者是經濟上一體的歐盟,但是由於英國又公投脫離了歐盟,所以主要指的就是和美國同氣連枝的那一部分歐洲。

但是隨着俄烏衝突的不斷演進,俄羅斯與西歐各國的關係越來越僵,而西歐各國對於俄羅斯的能源需求則是非常依賴,特別是中斷天然氣的進口讓歐洲百姓的日子很難過,這一點在歐盟中堅力量的德國身上表現尤為明顯。如今冬天即將來臨,許多歐洲家庭開始購買大量的木炭,採用傳統的壁爐取暖方式。

沒有能源取暖倒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源危機,讓歐洲的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滯緩,通貨膨脹等問題開始加劇,本來好不容易熬到新冠疫情稍微緩解,可以發展經濟了,又被俄烏衝突拖了後腿。而且這場衝突本身也是在歐洲大地上爆發,由美國背後指揮,烏克蘭擔任炮灰,歐洲各國出錢出力,最後卻落得一場亂局。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個坑,而且是個大坑,但歐洲為何明知是坑,卻義無反顧地往裡跳呢?這是因為歐洲各國早已被美國滲透拿捏,從經濟命脈到政治勢力,即使部分歐洲國家想企圖擺脫美國的影響,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對於歐洲各國來說,軍事安全大於政治矛盾,政治問題大於經濟發展,所以歐洲能夠形成歐盟這樣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卻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零碎的歐洲,對於安全危機的憂慮從來沒有減弱,只要美國稍微強化一下俄羅斯的威脅,歐洲就會義無反顧地站在美國一邊。

至少美國和他們是一樣的意識形態,一樣的文化傳統,殊不知美國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將歐洲拿捏,而且從二戰開始美國隔岸觀火,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結果。

一個完美的計劃讓美國拿捏住歐洲,當歐洲明白為時已晚,那美國是如何將歐洲與自己綁在一條船上的?

其實歐洲和美國最早並不是一條船上的,對於傳統列強的歐洲各國來說,北美大陸是歐洲的殖民地,美國這樣的新興國家也只能排在次一級的位置上,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只是邊緣的小角色。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列強爭地盤不同,並不是適可而止,而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二戰之後的歐洲國家只有兩種狀態,一是像德國這樣的因為法西斯戰敗產生的廢墟,二是像英法這樣因戰勝而產生的廢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讓整個歐洲幾乎成為了一片廢墟。

此時的美國卻是如日中天,在戰爭的刺激下,工業技術和經濟實力一路飆升。由於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的侵襲,各項事業的發展讓美國超越了英法德各國,從曾經的小弟一躍成為了西方世界的領頭大哥。

那麼當大哥就要有大哥的樣子,小弟有困難自然要出手相助。美國從1947年開始了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不僅沒有對歐洲放棄治療,而且也沒有受到法國的影響肢解德國,毀壞德國的工業製造能力,相反對於英法德各國是雨露均沾。馬歇爾計劃整整持續了4年,向西歐各國援助了131.5億美元的技術設備和綠油油的美刀,其中只有約10%為貸款,其餘的均為無償援助。

歐洲各國自然是感恩戴德,美國也並不是在做虧本的買賣,除了名聲更重要的還是利益。其實在二戰後期美國的產能已經開始出現過剩,全世界除了美國,要麼是窮的叮噹響,要麼是炸的稀巴爛,誰也沒有經濟能力購買美國的工業產品。

但是通過這樣一個計劃,不僅讓歐洲的幾個主要國家經濟水平回到了二戰前,有能力可以消耗美國的過剩產能,而且美國通過產業轉移和資本收購,控制了歐洲各國的工業體系,如今那些歐洲的大企業背後都有美國資本的身影。

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恢復的同時也控制了歐洲的經濟,但是歐洲為什麼連政治軍事上都與美國保持一致呢?

雖然美國資本滲透到歐洲經濟命脈中,表面上不會直接左右歐洲的政治走向,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歐洲國家基本都是所謂的民選政府,政府執政能力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經濟發展狀況,老百姓只要感覺自己的錢袋子薄了,政客的椅子也就坐不住了。

所以美國只要動動手腳,讓資本選擇抽離歐洲,歐洲的經濟自然就不好過,各國的政府也就如坐針氈,想要不得罪美國自然是和美國同心同德。而且為了不讓歐洲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美國在對待法德兩個死對頭的態度是一致的,這兩國都是歐盟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

所以在經濟上美國可以掌控歐洲,政治上又讓歐洲各國之間相互制衡,都要依賴美國從中權衡。除此之外,為了防止還有國家有二心,美國直接在軍事安全領域放了一個大招。美蘇爭霸時,紅色帝國的蘇聯更是歐洲的心頭之患,為了制約蘇聯,美國在1949年領頭組建了北約這樣的軍事聯盟組織,將手伸到了歐洲的軍事安全領域。

名義上是保護歐洲,實際上在北約國家到處部署導彈,控制北約國家的軍事指揮權,逼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約對抗。但是蘇聯正式解體已經超過30年,北約這個冷戰時期的軍事組織非但沒有解散,還不斷東擴甚至直抵俄羅斯家門口。所以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之間的戰略威脅,到底是真實存在的,還是美國有意誇大煽風點火的,值得重新考量一下。

美國就是通過這些手段讓歐洲和其綁在一起,只要歐洲稍有過分的行為,美國便有招對付。拉着歐洲各國發動一場科索沃戰爭,就能讓歐洲剛剛成立的歐元區資本因恐慌抽離,最後還是美元成為重要的結算手段,更不要說這些年打利比亞敘利亞給歐洲帶來的難民危機。

美國的每一次行動既是在滿足自己的戰略目的,也是在順便敲打一下歐洲,這一次的俄烏衝突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