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突變,歐盟高官跟隨德國對華友善表態,還對美國政策批判一番

據悉,在上個月「北溪」管道遭到泄漏破壞後,德國鐵路在上周又被人為破壞,造成大面積停運。兩起事故至今都沒有找到「疑兇」,再加上能源價格繼續高漲,內憂外患引起德國國內民眾強烈不滿。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這個節點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承諾進行高達2000億歐元的財政撥款來緩解國內能源危機,這條政策直接撇開了其他歐盟國家沒有進行任何協調;「單幹」的行為讓德國在歐盟非正式峰會上飽受指責,但朔爾茨沒有任何動搖。

剛宣布撥付巨額資金救急,朔爾茨在對華態度上也發生了巨大轉變。他在11日的柏林機械工程峰會上明確表示,自己「堅決不支持對華脫鉤」,在目前的形勢下德政府要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亞、非、拉美等國開展更多貿易,這符合經濟全球化趨勢。就在兩個月前,這位總理還宣稱「要選擇多元化的發展路線,不要過度依賴投資中國」,前後差別非常明顯。有分析認為一連串的打擊讓朔爾茨意識到他們遭遇的困境遠比想像的更嚴重,此時還要談論脫鉤無疑是進行「自殺嘗試」。

11日當天,歐盟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緊跟朔爾茨的表態,也在對華貿易的問題上發表了一番非常友善的言論。他認為談論和中國脫鉤同樣不是歐盟的選擇,歐盟接下來應該「繼續以務實的態度、而非天真的態度與中國打交道」,雙方促進平衡互惠。這位專員還特地提到當前的全球局勢「不需要孤立和保護主義」,中國完全可以承擔歐盟的投資來源,總體來說中國和歐盟的關係將變得更加「深度融合」。

此前歐盟同樣也在對華問題上「遲疑」和「徘徊不定」,現在從這位高管的言論中他們似乎也要效仿德國和中國走堅定貿易的路線了。原因不難理解:歐盟面臨和德國差不多的形勢,多個國家因為對俄禁運已經丟掉了原材料市場,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如果還按照布林肯、耶倫等人上半年教唆的「儘快擺脫中國單一的供應鏈」的話,歐盟也將迎來發展危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歐洲懸在山崖上已經砍斷了身上的一條保險繩,現在不會砍斷第二條。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當天的會議上東布羅夫斯基斯和朔爾茨還一反常態地批判了美國的新政策;他們非常不滿美國為了本土企業自保而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該法案幾乎無差別地扼殺了所有歐洲國家的汽車、可再生能源、電池和能源密集型行業,讓他們無法頂着補貼和美國競爭,兩人對此「深感擔憂」,並表示會和美國繼續交涉。對此有評論稱:「歐洲似乎後知後覺發現了他們正在被大西洋對岸的國家『收割』,成為這場危機中最大的輸家,所以才拋開美國的警告公開和中方談發展;但遺憾的是美國利用北約『絕對掌控』着歐洲國家,朔爾茨的擴軍計劃完成之前恐怕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