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 | 劉中民:「土耳其現象」凸顯北約合法性危機

2022年6月28日,上外中東研究所劉中民教授在《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土耳其現象」凸顯北約合法性危機》,全文如下:

「土耳其現象」凸顯北約合法性危機

圖片來源:NATO

北約峰會將於28日至30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作為這次峰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芬蘭瑞典能否獲批加入北約仍懸而未決。在這一背景下,據土耳其總統發言人透露,埃爾多安總統將於28日北約峰會前與芬蘭和瑞典以及北約領導人舉行「小峰會」。有媒體評論稱,這是想為北約「北擴」保留最後一線機會。

顯然,這場「小峰會」是否能達成妥協,直接關係著正式峰會能否取得美西方想要的「擴員」成果。不過,土耳其方面目前的表態斬釘截鐵,「會談並不意味着我們會從現有的立場後退一步」。因此,多數西方媒體對土、芬、瑞達成一致意見持悲觀態度。實際上,自5月中旬芬、瑞正式申請加入北約以來,土耳其多次高調地表達堅定的反對立場。土耳其與芬蘭、瑞典方面也進行了直接對話,但效果並不理想。據土媒透露,土方對芬、瑞列了多達10條必須滿足的條件,綜合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庫爾德問題、「居倫運動」問題、制裁及武器禁運問題。表面看來,這是土方與芬、瑞的分歧,但本質上是土耳其與西方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在庫爾德問題上,土耳其已把「長期從事民族分離運動」的庫爾德工人黨(PKK)定性為恐怖組織。在這方面,美歐與土並無異議。但在更深層次上,庫爾德問題對於土耳其既是安全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在安全方面主要是反恐打擊問題,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國家統一、民族政策及民族和解問題。由於歐洲方面把庫爾德問題作為衡量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標準之一,因此對近年來土耳其在庫爾德問題上民族和解政策的停滯和倒退表示不滿,並以此作為阻止土加入歐盟的理由。

關於「居倫運動」問題,在土耳其政府看來,該運動是2016年未遂政變的幕後主謀,並已經被定性為恐怖組織,但美歐卻仍然為「居倫運動」提供活動舞台,拒不配合土耳其引渡流亡美歐的「居倫運動」領導者和成員。這還僅僅是矛盾的表象,更深層次的矛盾是西方對土耳其國內政治發展表現出不滿。在西方看來,土耳其「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威權統治」的做法,背離了西方倡導的「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已不再是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的「民主燈塔」,這也是美土矛盾加劇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根源。

在西方看來,土耳其在中東熱點問題上採取與西方相左的政策,並不斷與俄羅斯走近,特別是購買俄羅斯S-400導彈防禦系統,對美國主導的北約集體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近年來,土耳其在敘利亞問題、伊核問題、巴以問題等中東熱點問題上採取與美歐相抵觸的政策,甚至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俄羅斯、伊朗共同建立獨立於西方機制之外的平台,都令美歐強烈不滿。

因此,土耳其針對的顯然不僅僅是芬、瑞,而是整個西方特別是美國。相關分析多認為,芬、瑞能否最終加入北約,關鍵還在於美歐滿足土耳其要求的程度。無論如何,土耳其此番高調反對芬、瑞加入北約,凸顯北約內部的矛盾衝突,在本質上也是北約合法性危機加劇的表現,即北約擴張的目的在於尋求新的動力,但卻因內部矛盾加劇和共識弱化而陷入困境和悖論。

首先,土耳其作為北約首次擴張的產物,本身一直是北約的「另類」,這也預示了北約越擴張越失去合法性的危機。眾所周知,北約成立於1949年,其核心宗旨是通過北大西洋兩岸國家的集體安全對抗蘇聯。當時儘管土耳其極力要求加入北約,但美國從避免捲入中東問題的考慮出發,堅定拒絕土耳其加入北約。之後面對冷戰擴大,美國才改變態度,北約於1952年吸收土耳其加入。但自加入以來,儘管地緣優勢和軍事力量使土耳其在北約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它與美國在諸多問題上齟齬不斷,內在矛盾在於美國既要發揮土耳其在北約中的特殊作用,又想極力壓制其戰略自主,甚至忽視其國家利益,這是土耳其通過俄羅斯來平衡西方的原因所在。

其次,安全泛化將使不斷擴張的北約最終走向解體。北約產生和發展的邏輯在於冷戰和兩大陣營的軍事對抗。冷戰結束後,北約在華約解散後已失去其合法性,但美國為控制歐洲不斷以「人道主義干涉」、反恐戰爭為其續命,後來又不得不轉向「通過大國對抗尋找動力」的老路。在此過程中,北約已完成五輪東擴,直至美國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引發烏克蘭危機和俄烏衝突,然後又以此為由繼續東擴。但是,伴隨俄烏衝突反噬歐洲安全效應的強化,特別是北約成員國國家安全與北約集體安全之間張力的加劇,反對北約擴張的「土耳其現象」會更加普遍。

所以,從表面上看,東擴使北約的規模不斷變大,但由於其組織共識的弱化,內部矛盾的加劇,各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加劇,以及美國權威和領導能力的下降,北約終將無法逃避衰亡和解體的命運。

來源:環球時報

本文觀點僅為作者或被訪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上外中東研究所和本微信訂閱號立場。

本訂閱號關注中東研究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發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的學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