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應該想到了,澳大利亞再迎衝擊,兩家中企暫停進口天然氣

近些年來,中澳關係始終在低谷內進行徘徊,澳大利亞國內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中國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經濟體「脫鉤」,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想像的。

據外媒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表示,兩家規模不大的小型中國企業已經受到中國官方的「指示」,準備暫停從澳大利亞進口液化天然氣。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澳大利亞媒體對此新聞進行了大量轉發,在鐵礦石、煤炭和葡萄酒後,天然氣成為中國對澳大利亞制裁的又一個領域,澳大利亞媒體對此評論道。

從報道中可以看出,其它出口中國的天然氣計劃並未受到影響,顯示中國的這一政策影響範圍相對有限。事實情況是,到現在為止,中國經濟部門以及權威媒體上並沒有相關消息的傳播,外媒報道的真實性有待考證。想要確認這一消息是否屬實,還需要等待中國官方的回答,但不管怎樣,中澳關係的破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尤其是在前些天發改委宣布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後,兩國官方的經貿關係已經接近停滯。

具體到天然氣領域,是中澳經貿中又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雖然它不像之前的鐵礦石、煤炭那樣受到外界關注,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根據蓬勃新能源財經顯示,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中國40%以上的液化天然氣從澳洲進口。即便是在中澳關係危機已現的2020年,中國依然從澳大利亞進口了290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對於雙方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據報道稱,去年通過對華出口液化天然氣,澳大利亞收穫了130億澳元(約100億美元),有着中國這一大最穩定的客戶,澳大利亞方面可以說賺的盆滿缽滿。在中澳關係持續緊張的當下,中國已經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新的合作對象,未來對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依存度將會逐步降低。

除了這一傳聞之外,早在兩國關係緊張之後,中國與澳大利亞在液化天然氣方面的長期合作關係就已經出現裂縫,原本計劃的合同被長期擱置,準備投資的新項目也打了水漂。

前兩個月,澳大利亞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商伍德賽德向媒體表示,該公司之前已經與中國企業開展了相關事務性談判,計劃以160億澳元(約合800億人民幣)的價格完成對公司下屬股份與業務的收購,就當談判即將達成共識之際,受到兩國經濟關係大環境的影響,這一計劃最終無奈泡湯。

有澳大利亞商業界人士認為,中國2家企業暫停進口澳洲的液化天然氣,是中國方面繼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後所採取的一連環活動。儘管從目前看來,這兩家企業的業務對於整體的影響效果有限,但是這無疑是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明顯的信息,那就是中澳經貿關係還沒有到最岌岌可危的程度,越加深重的經濟產業危機將要在澳洲國內接連上演。

在暫停戰略經濟對話後,澳大利亞的一部分人仍然心存僥倖,天真地認為雙方間的經貿關係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影響有限,但真當中國的「經濟組合拳」打下去之後,歐洲的商界人士卻一片焦頭爛額,紛紛抱怨政府沒有認真審視對華關係。

國際政治始終與國際經濟緊密相連,在破壞對華關係之初,澳大利亞有關各界就應該明確一點,任何對於中國政治方面的打壓都會將經貿的戰火燃燒到自己身上。另外這種經濟方面的影響不僅存在於鐵礦石、煤炭和葡萄酒等方面,也會影響到其它方面。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的有些人士基於自身的意識形態,在這兩年推出了許多影響兩國關係正常發展的動作,比如莫里森政府宣布撕毀以前加入的「一帶一路」協議,還命令安全部門審查中國企業租借達爾文港的計劃,如果說一兩個事件可能出於偶然,那麼這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情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看出澳洲官方的動機。

澳洲國內在對華態度上並不是鐵板一塊,一位受雇於中企的澳洲律師向《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表示,「水龍頭不僅被關掉了,還被徹底拆除了。」澳洲官方的這一系列動作,將會嚴重破壞雙方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