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2020年11月18日16:36:19 國際 1827

編者按:俗話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捲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新冠疫情暴發後,很多意大利人居家辦公,似乎比從前清閑了不少,但《世界中國》雜誌社社長鬍蘭波更忙了:除了忙活雜誌,她還要協調全家人跨越萬里的「抗疫生活」。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10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人們戴着口罩走在羅馬市政廳前。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胡蘭波擁有一個國際家庭:三十多年前,她加入由九輛車組成的絲路車隊,從中國出發,歷時三個月到達巴黎。旅途中,意大利國家電視台一名帥小伙一路上給胡蘭波忙前忙後,最終贏得她的芳心,旅程結束後兩人終成眷屬。他們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又回到中國推廣意大利葡萄酒。

武漢發生疫情時,孩子們都在北京工作。「沒看出他們有什麼恐懼,他們也沒有返回意大利的想法,還能陪伴86歲的姥姥,幫她買菜。他們還參加了意大利國家三台的視頻直播,向意大利人講述中國的抗疫生活。」胡蘭波也很淡定。

媽媽當然惦念孩子,但胡蘭波並沒建議他們回意大利。「我知道他們成熟了,有足夠勇氣與中國人一起抗疫。」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圖中為胡蘭波長子胡陽陽(右)、二兒子胡偉鷗(左)。由受訪者提供

時至2月,二兒子偉鷗被所在的意大利公司召回。在當地隔離了14天後,正趕上意大利開始因疫情「封城」。和兒子在一起,胡蘭波覺得踏實了好多。「災難中,家人在一起,生死都是溫暖的。」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6日,在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前行人稀少。新華社發(阿爾貝托·林格利亞 攝)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胡蘭波的丈夫起初並不在乎。「他繼續往酒吧跑,怎麼說都沒用,還可憐巴巴地說就這點樂趣還給剝奪了不成」。「封城」措施下,酒吧也不準營業了。他每天看着感染數字迅速攀升,覺得心驚肉跳,終於戴上了朋友給的口罩。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0月26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鮮花廣場上兩家餐館臨近18時準備打烊。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意大利深陷疫情之中,已居家辦公的胡蘭波接到一位意大利女士的求助信息,問她能否給自己的孩子找些口罩,她5歲的兒子有白血病,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必須戴口罩。但在當時的意大利,連普通的成人口罩都很難買到,更何況是兒童口罩?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12日,醫護人員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的聖奧爾索拉—馬爾皮吉醫院的新冠隔離區工作。新華社發(詹尼·斯基基 攝)

胡蘭波並不氣餒。她藉助社交平台,聯繫到兩位住在羅馬的中國女士,她們願意提供50片兒童口罩。

這個小小的成功讓胡蘭波大受鼓舞,她聯繫朋友一道籌集了一萬歐元,購買了兩萬片口罩,捐給羅馬一家兒科醫院。

胡蘭波說:「意大利華僑華人處在獨特的情境中:我們受中國文化熏陶,富有集體主義精神,但長期在意大利生活又使我們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這使我們在疫情面前感到有一種特殊責任。」

她說,不少意大利人可能認為華僑圈比較封閉,但現實是,意大利疫情暴發後,以協會為單位、以家庭為單位、以個人名義,很多華僑華人都參與了贈送口罩等善舉。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4日,遊客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戴着口罩參觀斗獸場。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身為作家的胡蘭波一直在思考華僑華人在中意兩國抗疫中的角色,也與很多人交換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想法浮現在腦海:何不把大家的想法和行動記載下來,供更多的人了解和思考?

於是,胡蘭波開始行動,請各行各業旅意華僑華人書寫自己的抗疫故事,結集成冊。作者遍布意大利各地,職業包括旅行社老闆、演員、翻譯、設計師、作家、音樂家、教師等。

胡蘭波說:「有人談到武漢疫情暴發時意大利當地一些人對華僑的恐懼與歧視,有人敘述了自己捐贈口罩的過程,有人講述陪同中國援意抗疫醫療隊的情況,有人講中文學校的狀況,有人講述自己如何在封城時期寫下日記,有人講述中意文化的差別等。大家遭遇不同的困境,但全書字裡行間卻體現着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收集、編輯和翻譯書稿成了疫情期間胡蘭波一項大工程。經過幾個月艱苦努力,這本中意雙語「疫情筆記」今年10月終於面世。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2014年9月30日,時任意大利駐華大使白達寧(左)在其位於北京的官邸向胡蘭波頒發意大利之星騎士勳章和證書,以表彰她為中意兩國間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由受訪者提供,王虹攝)

意大利《信使報》總編波奇認為,如此多的華僑華人一起記錄疫情時期的生活與工作,文字既飽含對意大利的情感,又以親身經歷詮釋了中國文化,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胡蘭波說,這本232頁的書是意大利華僑華人向意大利主流社會的一次發聲,有着特殊意義。

-END-

監製:閆珺岩

記者:陳占傑 劉詠秋

視頻記者:吉莉

編輯:程大雨 孫浩

視頻編輯:孫碩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10天前還在調研,邵陽市副市長仇珂靜主動交代問題 - 天天要聞

10天前還在調研,邵陽市副市長仇珂靜主動交代問題

5月8日,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湖南省邵陽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仇珂靜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向組織交代問題,目前正接受湖南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九派新聞注意到,10天前,仇珂靜還在公開調研邵陽市市體育彩票工作。據邵陽日報,4月28日,市委常委、副市長仇珂靜調研全市體育彩票工作。她強調,要...
哥倫比亞,牽手中國 - 天天要聞

哥倫比亞,牽手中國

文︱陸棄曾被視為美國在拉美「最忠誠盟友」的哥倫比亞,正在用一紙「意向書」撕裂舊秩序的最後幻象。5月6日,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正式宣布,將簽署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向書。
國家衛健委修訂發佈《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2025年版)》 - 天天要聞

國家衛健委修訂發佈《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2025年版)》

5月8日,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消息,為指導規範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推動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提升老年醫學醫療服務能力,滿足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於2019年制定印發《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在總結老年醫學科建設管理經驗基礎上,我們修訂形成《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2025年版)》。...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 天天要聞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黨的十八大一閉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制定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徙木立信之舉實現時代風氣之變,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當代中國在政
三部門: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 天天要聞

三部門: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國家數據局發佈關於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通知,各省(區、市)專項信用報告應至少涵蓋行政處罰(含簡易程序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和刑事裁判(犯罪記錄)等信息。
如果美國能夠挺得過去,特朗普就不會說「降低中國關稅」了。 - 天天要聞

如果美國能夠挺得過去,特朗普就不會說「降低中國關稅」了。

通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已經有了答案,就是「降低中國關稅」這六個字。從4月11日以後幾乎每天都說,有時還不只一次說,今天又有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說,他願意在某個時候降低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因為當前進口稅率已經高到令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幾乎
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

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與嘉賓和媒體記者見面。三隻中國金絲猴於今年4月抵達博瓦勒動物園。法國博瓦勒動物園 供圖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與嘉賓和媒體記者見面。三隻中國金絲猴於今年4月抵達博瓦勒動物園。法國博瓦勒動物園 供圖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