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消息,印度已經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了通報,就特朗普政府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征關稅一事做出回應,計劃對美徵收報復性的關稅。
按照印度方面的說法,美國對相關產品加征25%關稅,已導致印度28.9億美元出口貿易受到了嚴重衝擊,對此,印度將對原產於美國產品徵收「等額關稅」。
很大程度上,印度或許是看到了中方的「戰果」:近日,特朗普對華依次解除了乙烷、芯片設計軟件以及c919發動機的出口限制。
但需要強調,這是中方用鬥爭換來了的,且美方的這些限制本來就是虛空造牌,不過,這或許也讓國際社會看清了一個事實:對待特朗普,鬥爭比妥協更有用。
要知道,特朗普在前幾日還翻臉了,下達了新的通牒,將向貿易夥伴直接發函,通知他們會面臨的關稅稅率。
可見,特朗普不僅不打算延遲關稅豁免期,還要加大施壓力度,很大概率上是讓那些還在「討價還價」的國家儘快妥協。
對此,除了印度以外,歐盟、日本、韓國等也都作出了強硬表態,且他們都沒有美國達成協議,如果能形成統一陣營,或許能讓特朗普改變心意,又或許會徹底惹怒特朗普,但對美硬剛總比直接對美妥協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印貿易談判啟動以來,雙方官員還總愛對外放風,稱印度有望成為最早與美國敲定協議的國家現,可現實卻是,談判桌前的僵局遲遲未破,進展遠不如預期。
而印度自然也很着急,就算已釋放出願意下調對美高關稅的信號,但美印雙方在農產品和乳製品上始終存在分歧。
不過,印方也早就把話放出來了:印度期盼與美國達成一份惠及雙方的貿易協議,但農業和乳製品領域是談判中不能觸碰的「紅線」。
這是因為印度的農業和乳製品產業關係到眾多農民和相關從業者的生計,一旦輕易開放市場,可能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巨大衝擊,這也是莫迪政府必須重視的領域。
之前,印度的農業法案改革曾引發全國抗議,莫迪政府深知開放農業市場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發國內政治危機與社會動蕩。
但特朗普要的就是讓印度徹底妥協,試圖藉此打開印度龐大的農業消費市場,讓美國農產品在印度有更大的銷售空間,至此,美印雙方僵持不下。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近日還同意了一項對俄制裁新法案,也讓印度坐立難安,因為該法案一旦生效,將對中印兩國徵收高達500%的關稅,這幾乎對中方構不成威脅,但或許讓印度心裏打了鼓。
對此,印度外長蘇傑生在華盛頓發佈會上表示,已向提出該法案的美議員做出了解釋,很大程度還是希望美國能「高抬貴手」。
總之,中國的例子擺在印度面前,按照莫迪的想法,估計會想既然中國能辦到的事,那麼印度未必不能。
不過,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計劃對美展開報復了,還記得在中美日內瓦會談取得成果後,印度也是也和現在一樣,宣布計劃對美徵收報復性關稅,但之後卻不了了之。
就不知道這次,莫迪是還像之前一樣放狠話,還是真的下定決心和特朗普「硬碰硬」,當然,莫迪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印度幾乎沒有足夠的籌碼可以和美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