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2025年05月28日20:40:23 國際 4931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十年苦讀付流水,一代人的血與淚。


作 者大南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1222萬——這一創紀錄的數字,是今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正在奔赴職場的他們組成了「史上最大應屆生求職潮」


與這一龐大求職群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屆碩士及博士畢業生offer獲取率為44.4%,不僅同比下降12.3%,更是低於本科畢業生的45.4%。本科畢業生則低於大專畢業生的56.6%。


求職難,是當前海量大學生的切身感受,背後引出了一個熱門話題——「學歷貶值」。


根據銀河證券的預測,這種趨勢短時間內難以緩解,大學生畢業人數仍將逐年增長,直至2038年達到1445萬人為頂峰。這意味着只有2017年後出生的人,才能避開大學生求職的高峰期。


有人開玩笑說:「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21世紀貶值最快的卻是學歷。」


其實,「學歷貶值」現象並非中國獨有,隔壁的日本積累了近30年的「血淚經驗」,其中的得與失,極具參考價值。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只要考上大學,一輩子就穩了。」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


彼時的日本經濟欣欣向榮,企業爭相招聘大學生。為了吸引求職者,很多企業承諾:只要來參加招聘會就提供午餐,附贈伴手禮。有的企業不僅會為入職員工提供免費公寓,還報銷搬家費、生活用品費。


三菱汽車為了吸引高學歷人才,甚至推出過「入職就送汽車」的福利。


當時的日本大學生被稱為「金蛋」,很多人還沒畢業就收到了入職邀約: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名校畢業的「天之驕子」,工資更是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三倍。


在學歷崇拜的氛圍下,日本社會興起類似中國的「雞娃熱」。街頭巷尾的學習塾內,學生們拚命背着英語單詞,瘋狂刷着超綱試卷。據統計,1985年日本課外補習市場規模突破1.2萬億日元,學習塾數量更是一度超過2萬家,比當時的便利店還要多。有些家長,甚至不惜抵押房產為子女支付補習費,只盼其能夠在高考中「鯉魚躍龍門」。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然而,進入90年代,經濟泡沫急速破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1990年,日本股市急轉直下,全年跌幅達39%,市值蒸發270萬億日元,海量財富化為烏有。


金融崩潰很快傳導到實體經濟,1992年,日本全行業企業利潤下降20%,企業倒閉數量突破1萬家。更不幸的是,這場災難撞上了史上最洶湧的就業洪流。


這幾年的畢業生是1967年到1976年期間出生的,那是日本第二批嬰兒潮時期,連續10年出生人口突破180萬,尤其在1971年到1974年生育高峰時,年出生人口突破200萬大關。


這批嬰兒潮恰好在90年代,轉化成有史以來最大的畢業潮。剛畢業,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番「末日景象」。就業市場上,一頭是企業裁員以求熬過寒冬,另一頭卻是洶湧而來的求職者。裁員的名單越拉越長,求職者的隊伍也越排越長。


1992年成為一個歷史拐點,原本持續增長的大學生就業率轉而下跌,80%、79.9%、76.2%、70.5%……絲毫沒有止跌企穩的架勢。


從這一年開始,校招市場的海量簡歷開始無人問津,學歷貶值時代正式開啟。洪流下,曾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大學畢業即贏家」的觀點再也沒人提起。


1971年出生的田中,畢業於長崎大學,在投了100份簡歷都石沉大海後,最終只能靠打零工生存;


1973年出生的青木感慨道:「以前去參加招聘會都可以得到午餐盒和禮物,現在連去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福岡的太宰府天滿宮裡,擠滿了祈求「就業成功」護身符的年輕人;


在企業招聘會上,很多父母早早替孩子排長隊,只為先人一步投簡歷。


當時的日本社會充斥着迷茫、恐懼與憤怒的情緒,但情緒不能扭轉學歷貶值的趨勢。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在就業市場持續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一些年輕人轉而抓住另一根稻草——考研。


「晚幾年找工作,情況會變好吧。」不少人抱着這樣的信念,將考研視為緩兵之計。


現實很快給人們上了一課,3年後,沒想到就業情況更加嚴峻。1995年,創紀錄的80.3萬大學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就業率首次跌破70%大關,降至67.1%。


眼看「考研熱」無法緩解就業頹勢後,社會上又興起「考公熱」。這一次,人們相信「鐵飯碗」一定可以成為避風港。


當年,考公務員的人數近乎翻倍,日本公務員的申請人數從1991年的7.05萬人攀升至1995年12.4萬人。


日本作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中提到當年全民考公的情境:許多大學生才剛剛踏入校門,就開始研究「公務員」的招生條件,自費參加公考培訓;不少女孩子一從大學畢業,就會被親戚勸導:「工作這麼難找,不如找個公務員嫁了吧。」足見當時公務員受歡迎的程度。


然而,有限的編製崗位難以消化海量的求職群體,加之日本政府財政緊縮,縮減招錄規模,所謂的「鐵飯碗」最終也難以為繼。在求職、考研、考公接連受挫後,很多日本年輕人萬般無奈下走上「啃老」這條路。


1997年到2003年短短6年間,日本15歲-24歲的「啃老族」數量呈爆髮式增長,從8萬人飆升到40萬人,激增5倍。


「38歲的佐藤寬朗啃老15年,曾為50塊錢生活費與母親激烈爭吵」、「47歲的村口督史啃老17年,靠母親養老金度日,過着晝夜顛倒的生活。」


這類報道頻繁登上日本新聞媒體,「啃老」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


後來,擅長造詞的日本人將90年代泡沫破裂後的艱難時期稱為「就業冰河期」,把出生在1971年-1982年的群體定義為「迷失的一代」——他們在本該最富有拼搏精神的年紀,卻遭遇了最嚴峻的就業寒冬。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來源:mynavi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面對「就業冰河期」日益嚴重的就業危機,日本政府並沒有坐以待斃,實施了多項舉措以求力挽狂瀾。


1991年日本文部省提出「研究生倍增計劃」。1996年,日本內閣又提出「資助博士後1萬人計劃」。


日本政府期待通過提升高等教育規模達成「一箭雙鵰」的效果:既培養高端人才,又延緩就業壓力。這一政策導向直接推動了日本90年代的「考研熱」浪潮。


或許,當年的日本官方與民間想法一致:「晚幾年,情況會好的」。


然而事與願違,1991年碩博士在校生規模總量達98650人,2000年激增至205311人,增長1.1倍,超額完成目標。但同期大學生就業率從81.3%暴跌至55.8%,其中博士就業率從66.33%降低至58.4%。


一面是學歷的膨脹,另一面是就業的萎縮,高學歷人才堆積成了「就業堰塞湖」,最終導致大量的「高學歷難民」、「浪人博士」出現。


與此同時,日本在實施這些擴招計劃的過程中,由於追求數量而忽視了對質量的把控,採取了一些過於寬鬆的彈性政策,例如允許僅有2年研究經歷的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人數暴增,但師資力量沒有同步增長,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導師根本負責不過來。「水碩」、「水博」在社會上出現,部分企業開始對高學歷人才產生偏見,認為這些人「空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欠缺社會常識和合作意識,甚至不如高中生更能適應崗位」。


這些偏見在薪資數據上體現了出來:1995年-1999年間,大學生平均月薪僅微增3000日元,而同期初中畢業生薪資漲幅高達2.3萬日元。


反常的薪資增幅倒掛現象出現,進一步加快了學歷貶值的速度。


除此以外,日本政府還相繼推出多項政策:放寬校招的時間限制、設立就業培訓中心、鼓勵校企合作招聘、大幅提高企業就業補貼(總預算從100億日元增至700億日元),但收效甚微。


直到1999年,日本政府祭出大殺招——修訂《派遣勞動法》。


這次修訂全面放開了勞務派遣制度(除了少數特定行業外),開啟了非正式僱傭的大門。


日本的勞務派遣員工有點類似「外包員工」,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短、待遇差,薪資通常比正式員工低30%~50%左右,有些派遣員工薪資還是日結,連工位都只能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基本的職場尊嚴都難以保障。


對企業來說,派遣員工成本更低、裁員也更靈活,何樂而不為?對於日本政府來說,1個正式崗位拆分成多個勞務派遣崗,看上去是增加了就業機會,緩解了高漲的失業率。


修訂法案實施的第一年,日本非正式就業人口就暴增了50萬,派遣工、合同工、兼職等非標準僱傭形式佔據就業市場的比例越來越高。


然而,勞務派遣的盛行對求職者來說卻是個壞消息。


日劇《非自然死亡》中,派遣員工佐野先生每個月加班時間超過140個小時,還要被廠長安排干私活,最終過勞死,廠長卻想方設法不給予任何賠償。劇情雖然有些極端,卻也正是日本勞務派遣制度下,員工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來源:日本網


據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非正式僱傭比例在2003年達34.6%,比1984年增加一倍多,2014年更是攀升到40.5%。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增長,是一代年輕人夢想破碎的哀嚎。求職受阻的大學生批量成為非正式員工,他們與低學歷的求職者在薪資待遇上並無不同。


在日本,企業通常只願意招收「應屆畢業生」為正式員工,一旦畢業生錯過校招季的黃金窗口,那麼失去「應屆畢業生」身份的他們,極大可能一輩子都被攔在了正式員工的大門外。


不少「就業冰河期」的人,到現在都只能頂着派遣員工的標籤,輾轉於各大公司的角落裡維持生計,還要被收入更高的父輩指責「不夠努力」。


他們也被稱為「失去的一代」,成為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的直接承受者。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最近幾年,日本大學生就業市場似乎從寒冬中緩過來了。


2024年,日本應屆生就業率達98.1%,創歷史新高。大學生起薪達22.6萬日元/月(約合人民幣1.059萬元),同比增加4.01%。


日本是如何走出泥淖的?從人口結構變遷的數據上可以得到答案。


2024年日本死亡人口達161萬(歷史最高),而出生人口僅72萬(124年來最低),一減一增,年度人口凈減少約89萬人。


一邊老齡化加劇促使大批老年人退出職場、騰出空位,一邊少子化達到頂峰、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這種代際更替讓就業市場的供需曲線重新達到了微妙的平衡,大學生就業率煥發生機。


終究是時間治癒了一切,但「迷失的一代」成為了時代更迭的沉默者。


反思日本學歷貶值的歷程,雖然日本官方採取了大量措施應對,卻始終沒有擊中要害。


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景氣,根本原因在於企業需求萎縮。當經濟缺乏創新動能時,高等教育人才註定會「過剩」,只有推動產業不斷升級,讓中小企業持續繁榮,才能創造大量的新增崗位,從而消化掉海量的大學生供給。


縱觀90年代以來的日本,接連錯失一次次產業升級的浪潮:pc時代被美國超越,到移動互聯網浪潮中被中國碾壓,直到在新能源和ai領域徹底淪為追隨者。


經濟學家池田信夫在《失去的20年》中尖銳指出,日本社會缺乏「破壞性創新」的氛圍,在泡沫經濟崩潰後,金融機構對「殭屍企業」的持續輸血,不僅擠佔了新興產業資源,更扼殺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


這種「過度保護存量」的發展模式,讓日本錯過產業升級的時機,一步步陷入被動。


日本是一個在存量上做到極致的國家,但解決問題的關鍵卻應該是——創造增量。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國家持續跟上產業經濟浪潮向前走,才能帶給國民就業、收入,以及一切。發展需要擁抱變化,甚至創造和引領變化。


產業經濟沒有跟上學歷提升的步伐,或者說學歷沒有更好轉化為生產力來推動經濟,這就是日本學歷和經濟一起貶值最大的教訓。



日本學歷貶值30年:博士批量失業、大學生無奈啃老 - 天天要聞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持,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殷姍姍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在白宮會見鮑威爾 討論經濟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在白宮會見鮑威爾 討論經濟發展情況

財聯社5月30日訊(編輯 牛占林)當地時間周四,美聯儲發佈聲明稱,應美國總統邀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今天在白宮會見了總統,討論了包括增長、就業和通貨膨脹在內的經濟發展情況。美聯儲聲明稱,鮑威爾沒有討論他對貨幣政策的預期,只是強調政策路徑將完全取決於即將到來的經濟信息,以及這些信息對前景的影響。最後,鮑威爾...
來看看非法移民美國得受多少罪! - 天天要聞

來看看非法移民美國得受多少罪!

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移民執法官員,將每天逮捕的非法移民人數提高到3000人,目的是為了每年能逮捕100萬非法移民。因此,我覺得美國好是好,但不適合普通人,因為他們要的是科技人才或是富商。
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召開 - 天天要聞

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召開

5月29日,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傳達學習近期重要會議重要文件精神。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張錦主持會議,黨組成員和班子成員楊平、何曉東、吳松、項建、李用奇、姚勇、劉敏、周文捷、吳勇參加。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
韓國大選倒計時,青瓦台主人懸念猶存 - 天天要聞

韓國大選倒計時,青瓦台主人懸念猶存

韓國29日和30日舉行總統選舉「事前投票」,距離6月3日正式投票日不到一周。選舉前最後一次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支持率以明顯優勢維持領先,超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支持率之和。這場因前總統尹錫悅被彈劾而提前上演的權力對決,正將韓國社會推向新的撕裂邊緣。目前,三大主...
都2025年了,美國竟然還在容忍這種做法! - 天天要聞

都2025年了,美國竟然還在容忍這種做法!

當地時間5月28日,美國俄勒岡州的州長蒂娜·科特克簽署了一項法令,禁止俄勒岡州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結婚。 然而,在這則新聞背後卻隱藏着一個令美國乃至世界很多國家的網民都相當吃驚的魔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