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2025年05月17日18:33:03 國際 1812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在去年2月 2日,《觀察者網》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印度經濟的崛起值得我們正視觀察,不出十年他們很可能是「第二個中國」。

此觀點一出引發眾多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崛起是必然的,我們需要正視並借鑒他們的優點,以此來補全我們的短板。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也有網友認為,雖然他們看似有人口紅利,但實際上因為經濟發展的「底子」沒打好,所以根本不足為懼。

相較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印度發展經濟到底有哪些優勢呢?他們真的會崛起成為下一個強國嗎?

一、印度的發展模式

從2014年莫迪登上印度總理的寶座後,就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並在此後的10年間一直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說道這裡大家肯定有疑問,莫迪好大的口氣啊,上來就說要搞製造業,甚至還想取代我們成為「新世界工廠」,他的底氣到底是哪裡來的?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人家莫迪在上台前也是亮眼政績的,要知道曾經他領導印度一個發展十分貧瘠的邦脫穎而出,成為全印上下經濟增速最快、外貿出口額最高、基建水平最好的邦,這給他的總理選舉加分不少。

在他執政伊始,就大刀闊斧的制定發展印度製造業的一系列政策,一時間眾多外媒也吹捧世界將引入「印度時代」。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印度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是幾乎復刻中國,興建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基建項目,大力吸引外資入駐印度市場,同時推動數字支付系統,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等多項改革計劃。

如今印度經歷了「十年大蛻變」的高速發展時期,尤其2022年印度的GDP為8547億美元,一躍超過昔日世界霸主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一消息讓印度國內民眾感到振奮不已,莫迪政府也對此進行大力宣傳,甚至放話稱「印度製造」從來都不是夢,以後一定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

這時的莫迪雄心壯志,中美博弈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作為印太地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天賜良機就在眼前!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他們想的也沒有錯,從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以及後來的拜登政府,都想要極力拉攏印度,不少美國科技公司也都在這期間選擇去印建廠。

逐漸膨脹的印度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2020年莫迪政府開始實施「對華脫鉤」戰略,不但在國內封禁了中國數百個APP、對在印的中企百般刁難、對華部分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中斷兩國的直航、甚至還收緊簽證政策。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他們聲稱這樣做是不想被中國的商品「操控和綁架」,如此激進的手段,甚至比美國還要強硬。

印度到底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跳出中國供應鏈體系,就能發展出印度供應鏈體系呢?他們的優勢有哪些?

二、印度的優勢

其實印度自身確實有一定實力,要知道他們作為全球除了我們以外,唯一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自然比不少國家要強。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尤其莫迪選擇以「製造業立國」,想要利用出口導向經濟快速拉動發展,同時國內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大搞基建擴大內需,以此實現良性循環

自2021至2024年期間,印度的平均GDP增速保持在6.5%,是全球經濟平均增速的兩倍,印度央行甚至在去年6月的時候預測增速將達到7%。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印度能取得如此成就,確實引人矚目,根據印度去年發佈的2023年財政報告來看,2024年印度的服務出口增長了11.4%,遠超全球平均8.9%的水平,總出口額高達3450億美元。

根據相關專家分析,如今印度最強勁的出口已經不再是IT服務業,而是曾多拓展到商業資訊、技術支持以及業務運營等多方面。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已經顛覆了以前大家說起印度時,想到的就是客服行業的印象,根據多家跨國企業提供的數據來看,摩根大通在印度有超過5萬名員工;英特爾英偉達等超過85家跨國半導體企業都在印度有不少的員工;德國奔馳在班加羅爾的研發中心僱傭了近6千名工人,這是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除了德國外最大規模的研發中心。

可以看出來印度的人口紅利不僅僅體現在市場規模上,更是幫助了印度儲備了大量的優質人才。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按照人口結構來看,印度每年約有超過1千萬年輕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這樣龐大的勞動力基數,推動了他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

除了人口優勢外,地緣關係讓他們搭上了一班「順風車」,美西方過去幾年不斷鼓吹「中國威脅論」,這讓他們憑藉自身的地理優勢,吸收了一波撤出中國的外資企業。

美光、蘋果供應鏈企業以及微軟等等跨國企業紛紛入駐印度,印度本土企業通過收購這些現成的外資企業,從而快速建立一系列相關產業體系,這發展速度可比當初的我們快多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基建、人才、資金……在印度看來崛起要素自己已經齊備了,為了向美西方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同時也想要提升國內勞動力的就業率,印度選擇和中國「脫鉤斷鏈」。

在他們看來,這些高科技企業來都來了,我提高關稅讓中國貨進不來,那豈不是下游的產業鏈都能讓我們本土企業承接,經濟不但能跟着飛漲,還能讓更多人就業,肯定是贏麻了!

夢想很豐滿,然而現實卻讓他們如墜冰窟,印度騰飛的奇蹟是否真能延續?他們如今的情況又如何了呢?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三、實際結果不及預期

這裡我們先說結論,莫迪政府的預期不但沒有達成,反而淪為了國際社會的笑柄,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意識到,印度根本無法快速取代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

今年3月21日,路透社報道稱莫迪政府將終止一項自2021年發起的激勵計劃,這個高達230億美元的 計劃原本是用來吸引外資從中國撤離,選擇來印度進行投資,從而帶動發展本土製造業。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這個激勵計劃涉及的產業十分廣泛,包括光伏、無人機、汽車、紡織醫療器械等14個領域,根據印度官方公布的信息來看,參加該計劃的企業多達750餘家。

但其中不少企業並沒有啟動生產,截止2024年10月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該計劃中的企業共計生產了價值1519.3億美元的商品,占該計劃目標的37%,遠遠低於他們的預期。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印方政府不高興也就算了,那些老老實實生產的企業也不高興,因為補貼發放的進度太慢了,而且有些企業還因一系列注入「未達到最低增長率」等理由拒絕給予補貼,這讓他們不由懷疑這個計劃有「空手套白狼」的嫌疑。

印度智庫的專家對此感到很失望,認為這樣關鍵的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印度的製造業發展已然成了笑話。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從莫迪在2014年提出的製造業發展規劃來看,預期印度2022年製造業佔總GDP的份額應為25%,後來看到數據實在跟不上,中間還將期限延後到了2025年。

然而就如今的情況來看,製造業占該國GDP的數值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還下降了。

2015年印度的製造業佔比為16%,而去年年底的數據僅有13%,離25%的規劃的差距越來越遠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彭博社早在莫迪政府選擇「對華脫鉤」開始,就對印度的發展表達了擔憂,2023年6月他們刊文稱:「印度的製造業離不開中國,只有融入中國產業鏈體系。」

印度本身的工業化進度很慢,營商環境更是嚴峻,就連低端的製造業都無法徹底取代中國,更別說想要在國際貿易逆全球化的當下,挑戰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了。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作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兼「盟友」,特朗普重返白宮再次揮舞起關稅大棒,讓印度的製造業「雪上加霜」。

「印度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相信印度能照顧好自己,美國的科技企業該考慮回來建廠了……」

特朗普在5月15日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道,同時他還十分自豪的表示,印度政府提出不想美國60%的商品加征任何關稅,這在他看來可以說是值得炫耀的「勝利成果」。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去年兩國之間雙邊貿易總額高達1290億美元,印度對美順差惡為457億美元,特朗普認為就是因為美國的那些科技產業在印度建廠,所以才造成這樣的局面。

對比中美談判的結果,印度多名學者紛紛表示,莫迪政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將印度擺到美國平等貿易夥伴的地位,反而一再的做出讓步,這對於國內的製造業發展將帶來沉重的打擊。

中國需要正視印度崛起?學者警告:不出10年,印度或是第二個中國 - 天天要聞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莫迪政府不改變對中印貿易的態度,那麼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進度會十分緩慢。

就如今的國際貿易形勢來看,印度下一個十年想要成為製造業大國,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希望他們能認清現實,從務實的角度出發看待中印之間的經貿關係,達成互利互贏才是最好的辦法。

結語

自從我們發展起來之後,很多國家都說想要復刻我們的發展模式,真正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其實他們的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生搬硬套得出了錯誤的結果。

印度想要超越中國,至少要解決掉自身基本的種種難題,為自身製造業發展打好基礎,否則別說超越中國了,就連越南他們也比拼不過!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印度基建想借鑒中國模式,但絕非易事」》2023-12-29 20:34:03 來源:觀察者網

《進入「莫迪3.0」時代:印度經濟的現狀、機遇與挑戰》2024-06-24 20:57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印度政府被曝已決定,終止230億美元激勵國內製造業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2025-03-21 18:01:22 來源:觀察者網

《「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2023-06-08 21:30:51 來源:觀察者網

《【深度分析】毛克疾 :印度要「替代中國」?從數據看印經濟真實成色》2025-03-1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宣布:將與普京通話!「我和普京必須聚在一起,與澤連斯基會談非常不愉快」!澤連斯基想見普京,俄方:有條件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宣布:將與普京通話!「我和普京必須聚在一起,與澤連斯基會談非常不愉快」!澤連斯基想見普京,俄方:有條件

總台記者5月17日獲悉,有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消息人士表示,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無人機襲擊了位於克里米亞的俄第126海防旅的彈藥庫。彈藥庫遭襲後發生了強烈的爆炸並燃起大火。當地時間5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通報稱,在美方倡議下,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話,討論了俄美繼續接觸的問題。拉夫羅夫指出,烏克...
涉及美國盟友,他給出罕見說法 - 天天要聞

涉及美國盟友,他給出罕見說法

近日,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在涉及中美競爭的議題上,請多名美國學者圍繞盟友到底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助力」還是「累贅」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 其中,來自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的外交政策專家道格·班多....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敏感問題不迴避,熱點關注不遮掩 - 天天要聞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敏感問題不迴避,熱點關注不遮掩

南都訊 記者楊文君 發自北京 5月17日,由中宣部對外新聞局、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新聞發言人論壇在北京舉行。商務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出席論壇。並圍繞「開放」這一主題發表主旨演講。商務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據國新網何亞東說,新時代的偉大曆程,充分展現了中...
ESG2025澳門國際展架起法治中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橋樑 - 天天要聞

ESG2025澳門國際展架起法治中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橋樑

2025年5月14日至17日,ESG 2025國際環保科技展在澳門威尼斯人酒店金光展廳隆重舉行。作為全球首個以「法治化ESG創新」為主題的國際展會,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球100餘家科技企業參展。開幕式上,尊法愛國企業家聯盟代表、深圳小魁愛創物聯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魁作為中方代表,以「環保科技與尊法愛國創新治理」為題致開幕詞並...
北京遭打擊:所羅門遭陳盈駿誤傷撞傷膝蓋 無法行走被攙扶離場 - 天天要聞

北京遭打擊:所羅門遭陳盈駿誤傷撞傷膝蓋 無法行走被攙扶離場

北京時間5月17日,在總決賽第五場第三節最後時刻,北京大外援所羅門被隊友陳盈駿誤傷,被撞到膝蓋受傷痛苦倒地,隨後因為他無法行走,無奈被工作人員給攙扶離場。在第三節進行到最後時刻,在搶籃板卡位過程中,北京大外援所羅門不慎與隊友陳盈駿碰撞。所羅門被陳盈駿給撞到膝蓋部位,導致關節反了一下,讓所羅門極為痛苦倒...
龍捲風風暴席捲美國中部,21人喪生,70萬戶斷電 - 天天要聞

龍捲風風暴席捲美國中部,21人喪生,70萬戶斷電

一場猛烈的龍捲風風暴系統橫掃美國中部,在密蘇里州和肯塔基州東南部造成至少21人死亡,多個州留下一片廢墟。 肯塔基州報告14人死亡,此前聖路易斯地區確認7人遇難,該地區遭受了嚴重破壞。 密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