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退休運動員想辦卡,被健身房拒絕;為65歲母親和年邁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70歲以上老人報旅行團,旅行社稱無法接待……老年人因年齡門檻這一「隱形高牆」屢屢被勸退的現象,近年來引發關注。
一些商家對老年人不友好,主要還是顧慮安全問題,老年人在健身、旅遊或獨自租房時,比其他群體更容易發生意外,且抵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這些顧慮面前,一些商家就會不顧個體差異,寧願少做一筆老年人的生意,也要優先規避潛在的「麻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現實風險面前,商家的顧慮也應有「解法」,要通過法律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打破「隱形高牆」,保障老年人租房、旅行等消費的權利。
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人,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尊老敬老」這一傳統美德也應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從「養老」向「享老」轉變,更多看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儘力滿足他們在物質生活改善後的精神文化需求、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渴望。
數據顯示,我國60-69歲老年人中,半數以上仍具社會參與意願與能力。如何讓這種意願和能力轉化為現實,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可以和年輕人一樣租房、辦健身卡、旅遊,是一道必答題。
比如,在租房方面,部分城市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將「禁止租房年齡歧視」寫入地方性法規,建立「黑名單」公示制度;在公租房配租時,擴大適老化租賃房源供給。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補上了老年人租房缺乏法律保障的漏洞,又填補了市場針對老年人房源供應有限的空白。
另外,還可以通過鼓勵保險公司開發「老年人租房意外險」、借鑒國外的租賃擔保公司制度等制度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在市場化框架內尋求破題之法。
再比如,針對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可以針對性地建設適合老年人的健身場所。上海早在2021年就在全國率先推出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運動康養服務。2023年,長者運動健康之家被納入市委市政府新一輪民心工程,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136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在旅遊方面,多地鐵路部門開通了「銀髮旅遊專列」,打造「車上休憩+車下體驗」適老化旅遊模式。今年4月,上海出台支持和推進銀髮旅遊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推進上海文化旅遊資源全面對接老年人需求,既強調「做加法」,重點開發適老化文旅產品,推動景區、文博場館適老化改造;又強調「立規矩」,完善合同範本、明確權責,開發「銀髮旅遊保險產品」,覆蓋醫療救援、行程取消等風險。
這些制度規範和創新舉措,不僅可以讓老年人安心運動、出遊,又能有力打消其他市場主體的顧慮,讓銀髮族更好地奔赴「詩和遠方」。
比起從制度和市場上尋找答案,更重要的或許是重塑一種全新的「老年觀」。要認識到,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結果,老去是我們每一個人必會抵達的人生階段,理應消除年齡偏見,創造條件讓老年人更好融入社會,積極推動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