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原本試圖藉助中美貿易戰的機會,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但隨着中美關係緩和,這一計劃宣告失敗。與此同時,印度在印巴衝突中的軍事表現也遭到廣泛質疑。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2025年5月12日,印度國內出現了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比巴基斯坦「更好對付」,甚至有退役中將公開宣稱寧願與中國作戰。這一言論不僅引發了爭議,也讓人不禁思考:印度是否具備挑戰中國的實力?
印度的經濟困境:取代中國供應鏈為何失敗?
印度試圖藉助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壓力,謀求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然而,這一戰略的實施效果遠低於預期。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和供應鏈網絡,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技能水平無法達到中國水平,這使得美國企業在評估供應鏈轉移成本時,更傾向於選擇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而非印度。
此外,印度的政策環境也成為阻礙外資流入的重要因素。儘管莫迪政府推出了「印度製造」計劃,但繁瑣的稅收制度與政策的不穩定性讓外資企業望而卻步。根據彭博社的報道,2024年印度經濟的增長率預計為7%,較2023年降低1.2個百分點,2025年預計為6.5%,呈現遞減態勢。而同期中國的投資流入保持穩定增長。中美關係的緩和進一步打擊了印度的戰略企圖。日內瓦經貿會談後,美國公開表示將繼續與中國進行對話,這意味着印度無法取代中國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印巴衝突中的軍事表現:印度顏面盡失
最近一輪印巴衝突中,印度的軍事表現暴露了其短板。巴基斯坦利用中國製造的殲10c戰機和「梟龍」戰機,在空戰中取得了顯著優勢。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的裝備老化問題嚴重,主力戰機包括米格-21等老舊機型,甚至被稱為「飛行棺材」。儘管印度近年來採購了蘇-30戰機和「陣風」戰機,但這些裝備尚未完全形成戰鬥力。
巴基斯坦的表現讓印度國內對自身軍事能力產生了質疑。一些印度軍事專家甚至認為,與巴基斯坦相比,中國更容易對付。退役中將尚卡爾公開宣稱寧願選擇與中國作戰,因為巴基斯坦「更擅長使用中國武器」。然而,這一言論缺乏事實依據。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的軍費開支和武器研發能力遠超印度。2023年,中國軍費開支達到2248億美元,而印度僅為730億美元。尚卡爾的言論更多是一種情緒宣洩,而非基於現實的戰略判斷。
地緣政治困境:挑戰中國是否明智?
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布局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地緣政治壓力。通過與巴基斯坦的合作,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強化了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建設,還在軍事和外交領域鞏固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此外,中國對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投資也顯著提升了其區域影響力。
印度試圖通過加強與美國的合作來對抗中國,但這一策略效果有限。加勒萬河谷衝突已經表明,印度在邊境問題上處於劣勢。試圖挑戰中國不僅難以實現,還可能進一步加劇國內經濟和軍事資源的壓力。
印度的選擇:挑戰中國還是調整戰略?
面對當前困境,印度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選擇。試圖挑戰中國不僅缺乏現實依據,還可能讓印度在國際舞台上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莫迪政府應該認識到,與其試圖取代中國,不如專註於解決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問題。
印度可以考慮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推動經濟改革,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優化稅收制度,吸引更多外資;加速軍事現代化,部署新型武器裝備,提高軍隊作戰能力。調整外交政策,在邊境問題上保持克制,避免衝突升級,同時與鄰國加強合作,構建更穩定的地區環境。
結語
印度在試圖挑戰中國的過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諸多短板。從經濟到軍事,從地緣政治到外交政策,印度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退役中將尚卡爾的言論雖然試圖激勵士氣,但卻無法掩蓋印度的戰略困境。與其試圖與中國「下戰帖」,印度更需要冷靜思考,調整戰略,專註於內部問題的解決。只有這樣,印度才能真正提升國際地位,而不是成為「最大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