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高層會談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中美雙方將儘快敲定相關細節,並將於5月12日發佈會談達成的聯合聲明。
多國媒體彙集了雙方談判各自堅守的核心底線,它們是——
中國的核心底線
堅決要求美方取消全部加征關稅,不接受政治條件換取降稅。
稀土與關鍵礦產出口政策自主決定,拒絕外部干預。
產業補貼、科技自主權及關鍵領域發展不可削弱。
爭端解決以WTO為基礎,拒絕美方單邊機制。
人民幣匯率政策及金融開放節奏自主掌控。
美國的核心底線
關稅調整分階段推進,保留關稅作為談判工具。
確保戰略礦產供應安全,不受突發限制。
終止"非市場化"補貼及強制技術轉讓。
建立高效可執行的爭端解決機制。
嚴控芬太尼前體流出,建立可追責機制。
美方貿易談判代表向媒體介紹情況。
2025年5月中美日內瓦首輪談判,將雙方的底線挑明,雙方以這樣的底線對接,接下去會怎麼談?
中美這次日內瓦談判的核心底線雖然針尖對麥芒,但雙方都展現出務實態度,特別是美方在稀土和關稅問題上的鬆動跡象值得關注。
我認為接下來的談判可能會呈現"先易後難、分層突破"的特點,最終達成階段性協議的可能性超過60%。
首先,芬太尼前體管控可能成為第一個突破口。中方已經三次擴大列管範圍,美方在這一領域的訴求相對具體,且涉及公共安全,雙方容易找到共識。
可能的方案是中方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清單,美方則在關稅問題上給予一定讓步作為交換。這種"小步快跑"的模式既能建立互信,又能為後續談判積累動能。
關稅問題會是最膠着的戰場。美方雖然提出分階段降稅的方案,但中方堅持"全部取消"的底線。
這裡可能需要引入"動態調整機制"。比如將關稅分三階段降低:第一階段取消50%的關稅,同時設立半年期的觀察期;第二階段根據雙方執行情況再降30%;剩餘20%作為"履約保證金",在2026年底前視情況處理。這種設計既照顧了美方保留談判工具的需求,又滿足中方"實質性取消"的要求。
稀土博弈將呈現"軟對抗"特徵。中方已經通過立法建立全鏈條監管體系,美方想通過關稅施壓換取稀土鬆綁的可能性很低。
更現實的路徑是建立"稀土供應鏈預警機制",中方承諾在調整出口政策前提前6個月通知美方,並設立專家小組評估對美影響。作為交換,美方可能允許中國參與其"友岸外包"計劃中的稀土加工項目,形成有限度的技術合作。
爭端解決機制可能出現"混合模式"。中方堅持WTO框架,美方要求高效執行。雙方可能會在WTO現有規則基礎上,設立"中美特別仲裁庭",專門處理涉及雙方的貿易爭端,裁決結果在30天內自動生效。
這種設計既維護了多邊主義原則,又滿足美方對效率的要求,預計會成為妥協的關鍵點。
產業補貼和技術轉讓將進入"規則博弈"階段。中方不會放棄戰略性產業支持,但可能同意建立"補貼透明度清單",定期公布重點產業的扶持政策。美方則可能接受將補貼爭議納入WTO爭端解決機制,而不是單邊制裁。
在技術轉讓方面,雙方可能會制定"自願合作指南"。明確禁止政府強制行為,但允許企業間市場化的技術交易。
需要警惕的是,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敏感領域"可能成為談判破裂的導火索。美方在《通脹削減法》中設置的歧視性條款,以及中方在稀土管制上的反制措施,都顯示出雙方在核心技術領域的零和思維。
如果談判陷入僵局,可能會出現"關稅戰+技術封鎖"的螺旋升級,但考慮到雙方企業界的強烈訴求,這種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可能不足30%。
總體來看,這次談判更可能形成"有限突破+機制搭建"的格局——
在芬太尼、礦產供應等領域達成具體協議,在關稅和爭端解決上建立框架性安排,而將產業政策、技術競爭等深層矛盾留待後續磋商。這種"積小勝為大勝"的路徑,既能緩解當前貿易緊張,又為長期博弈預留了空間。
雙方都清楚,在全球經濟深度相互依賴的背景下,全面脫鉤的代價遠超任何短期利益,務實合作仍是唯一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