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烏克蘭的日子真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俄烏衝突打了快三年,戰場上節節敗退,國內經濟早就崩得不成樣子。
現在連曾經的大金主們都開始翻臉了,尤其是美國這個曾經喊着「無限支持」的老大哥,變得越來越現實,直接放話:援助不是白給的,你們得還錢。
這話一出,烏克蘭上下估計都懵了,靠着外援撐到現在的基輔政府,怕是真要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一、內憂外困,撐不下去了
先說說烏克蘭的情況,簡單點,就是四個字:內憂外困。俄烏衝突從2022年2月開打,到2024年10月,戰線拉得老長,烏克蘭軍隊損失慘重。
根據烏克蘭官方自己公布的數據,到2024年初,軍隊傷亡人數已經超過31萬,這還不算那些沒報出來的數字。
俄羅斯那邊控制了烏東大片土地,頓巴斯地區基本丟了,烏克蘭的經濟命脈也被掐得死死的。
經濟方面更慘。世界銀行2024年的報告顯示,烏克蘭GDP從2021年的2000億美元,直接腰斬到2023年的900多億美元,2024年估計也就勉強1000億出頭。
工業產值暴跌,農業出口因為黑海航線被封鎖也大幅縮水。通貨膨脹率2023年高達26%,今年稍微降了點,但物價還是飛在天上,老百姓日子苦得沒法說。
再說國內,基輔政府內部也不消停。澤連斯基的領導能力早就被質疑,腐敗問題也沒停過。
2024年6月,烏克蘭財政部長公開承認,國家財政赤字已達到GDP的20%以上,全靠外援續命。可問題是,外援這根救命稻草,現在也開始晃悠了。
美國翻臉:援助不是慈善,你們得還
美國一直是烏克蘭最大的金主。從2022年衝突開始到2024年10月,根據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的數據,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總額已經超過1200億美元。
但最近,美國的態度變了。2024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國會聽證會上明確表示,未來的援助不會再是「無償贈款」,而是要以貸款形式為主。
她這話說得直白:烏克蘭得還錢。這不是空口白話,美國國會早就有人嚷嚷,說納稅人的錢不能這麼沒完沒了地扔進烏克蘭這個「無底洞」。
為啥美國突然翻臉?原因不複雜。
第一,美國自己財政壓力山大。2024財年,美國政府收入4.92萬億美元,支出卻高達6.75萬億,赤字1.83萬億,國債總額突破36萬億。
利息支出一年就1.13萬億,比軍費還高。國內經濟學家警告,債務危機隨時可能爆雷,這種情況下,美國人自然不願意再當冤大頭。
第二,烏克蘭戰場表現太拉胯。美國給的M1坦克、HIMARS火箭炮、F-16戰機,裝備是到位了,可烏軍還是打不過俄羅斯。
2024年夏天,俄軍在哈爾科夫方向反攻,烏克蘭丟了上千平方公里土地。美國國內輿論開始翻車,不少人覺得「援助烏克蘭就是在燒錢」,支持率直線下降。
第三,美國大選年的政治博弈。2024年11月就要大選,拜登政府得考慮選民情緒。繼續無條件援助烏克蘭,共和黨肯定拿來說事,攻擊民主黨「揮霍無度」。
所以,改成貸款援助,既能甩鍋給烏克蘭,也能堵住國內反對派的嘴,一舉兩得。
歐洲也撐不住:援助疲態盡顯
除了美國,歐洲也是烏克蘭的大金主。歐盟從2022年到2024年,總共掏了超過900億歐元的援助,包括500多億的軍事支持和400億的經濟援助。
但現在,德國2024年預算顯示,對烏援助已經佔到國防支出的30%以上,國內民眾不幹了。2024年8月,柏林街頭爆發抗議,喊着「別把我們的錢給澤連斯基」。
法國那邊,馬克龍政府也在縮減援助規模,理由是「國內經濟優先」。波蘭倒是還想撐,但自己經濟也不富裕,2024年GDP增長預計只有2%,拿不出更多錢。
歐盟內部還有個大麻煩,就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這兩個「刺頭」。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多次公開反對援烏,說「這是歐洲的錢,不是烏克蘭的提款機」。
2024年7月,歐盟本來要批50億歐元援助,結果被匈牙利否決,直接卡死。歐洲援助的疲態,給了烏克蘭當頭一棒。
烏克蘭還不起怎麼辦?拿資源抵押?
美國和歐洲都開始逼債,烏克蘭怎麼辦?基輔政府現在是真沒錢。2024年財政收入預計也就200億美元左右,支出卻高達500億,缺口全靠外援填。
可一旦援助變成貸款,烏克蘭拿什麼還?
烏克蘭財政部2024年10月的報告顯示,國家外債已經超過1500億美元,佔GDP的150%以上。
IMF預測,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到2027年,烏克蘭債務利息支出就得占財政收入的40%。這還只是保守估計,要是戰爭再拖下去,債務雪球只會越滾越大。
有人說,烏克蘭可以用資源抵押。烏克蘭確實有「家底」,比如黑土地的農業潛力、豐富的天然氣儲量,還有鋰礦資源。
2023年,美國智庫就建議,烏克蘭可以用未來糧食出口收益或者礦產開採權來換取援助。
但問題是,戰爭沒結束,這些資源根本沒法開發。俄羅斯還控制着烏東的工業區和能源區,烏克蘭手裡的牌越來越少。
更現實的可能是債務重組。IMF和世界銀行已經在2024年初給烏克蘭提供了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條件是經濟改革和還款承諾。
但烏克蘭連這點錢都還不上的話,估計只能再求爺爺告奶奶,爭取延期或者減免。可美國和歐洲現在的心態很明確:援助不是慈善,救急可以,長久輸血不行。
金主翻臉的連鎖反應:烏克蘭徹底涼了?
金主們態度變硬,對烏克蘭來說是雪上加霜。首先是軍事上,少了外援,烏軍彈藥和裝備補給肯定跟不上。
2024年9月,烏克蘭國防部就承認,前線部隊的炮彈儲備只夠用一個月。沒錢沒武器,打下去就是死路一條。
經濟上更不用說,烏克蘭現在全靠外援輸血。2024年第一季度,烏克蘭50%的財政支出來自西方援助。
如果這筆錢變成貸款,甚至乾脆斷了,基輔政府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起,更別提重建或者救災了。
國際地位也會受影響。烏克蘭本來指望靠西方支持加入歐盟和北約,可現在金主們都翻臉了,歐盟內部對烏克蘭的接納意願也在下降。
2024年10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說,「烏克蘭入盟還得看經濟恢復情況」。這話聽着客氣,其實就是婉拒。
最慘的是老百姓。戰爭已經讓500多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國內物價飛漲,失業率2024年預計超過30%。如果外援再停,社會動蕩少不了,基輔政府能不能撐住都是個問題。
援助從來不是無私的
說到底,西方援助烏克蘭從來就不是出於什麼「道義」。美國和歐洲一開始砸錢,是想用烏克蘭拖住俄羅斯,削弱這個老對手。
2022年那會兒,俄烏衝突剛爆發,西方覺得烏克蘭能打持久戰,甚至把俄羅斯耗垮,所以援助下手特別狠。
但兩年多過去了,俄羅斯沒垮,烏克蘭卻快撐不住了。美國和歐洲的算盤落空,自然就不願意再當冤大頭。
援助改成貸款,其實就是西方在給自己找台階下,既能減輕財政負擔,又能把責任推給烏克蘭,說「不是我們不幫,是你們自己沒用」。
這事兒也提醒我們,國際關係里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烏克蘭當初選邊站隊,賭上了國運,現在金主翻臉,落得個裡外不是人,真是挺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