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諭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關稅戰中,特朗普對一些國家「選擇性豁免」,但唯獨對中國層層加碼。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針對中國了:
從2018年的貿易戰,再到渲染「中國威脅論」等等。
明明這麼做對美國來說好處不大,甚至還讓美國民眾為之買單。
但美國就像「狗皮膏藥」一樣,似乎要跟中國死磕到底。
對此英國專家給出了答案,這是因為中國犯了一個重要的「原罪」!
美國總針對中國
美國4月初開始對全球各國增加關稅。
然而在反對聲音冒出之後,美國做了一個很明顯的針對行為。
那就是給一些國家的加關稅先按下暫停鍵,但是卻對中國關稅是加了又加。
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因為中國沒有選擇低頭嗎?
從美國長期以來的行為來看,他們對中國的針對性有點太強了。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世界上宣傳他們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涉及的範圍是越來越大,從環境威脅到食品威脅,再到計算機威脅。
比如去年美國和歐盟一起給中國新能源車加稅。
他們一直強調「中國的產能過剩」對他們造成了影響。
還被爆出美國每年花費上億元,買抹黑中國的稿子。
在美國軍費排名世界第一的情況下,卻炒作中國在大幅度增長軍費。
就連美國總統都下場,前幾天特朗普發了幾張中國環境污染的圖片。
結果卻被證實拍攝的地點根本不在中國,甚至圖片上的垃圾都是P圖的。
然而美國這麼做,對他們來說卻沒有多少好處。
就比如這次的關稅戰,在特朗普宣布加稅之後,美國國內的產品價格上漲。
這讓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上升,中國反而從中更賺錢了。
那麼美國為什麼還是堅持這麼做,總是針對中國呢?
英國的一位經濟學與歷史學的專家馬丁·雅克給出了答案。
打壓背後是美國的強權心態
馬丁·雅克在中外不少知名大學任教過。
他這些年來一直在研究中國問題,曾寫過不少關於中國的研究文章。
所以他的觀點還是很具有權威性的。
在馬丁看來,美國選擇針對中國,主要源於美國的大國心態。
因為美國在世界上處於霸權位置已經很久了。
從19世紀末期,美國靠着工業革命,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
在國內有較大的資本市場和資本巨頭;
而且美國還吸引了大量的移民,給美國帶來了勞動力和技術人才。
這讓美國在當時就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隨後美國就一直在發展。
尤其是二戰之後,美國就已經是超級大國,在各個領域都站在世界最前端。
比如經濟上確定了美國作為世界貨幣的體系。
軍事上有北約聯盟,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
科技又在和蘇聯的冷戰中迅速發展,文化輸出也非常成功。
這些「牌」握在美國手中,即使是現在美國依然是超級大國。
因此在美國看來他們就是「世界第一」。
這不僅僅是美國政客的看法,也是美國民眾的認知。
然而美國卻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心態。
那就是他們覺得自己永遠是世界第一。
不會被其他人超過,也不用聽其他人的指揮,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證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永遠保持第一。
美國卻看不到這一點。
他們看到的是中國在近些年來的不斷崛起,發展得是越來越好了。
這讓美國產生了危機。
但是他們做的反應是不讓中國崛起,想辦法給中國製造困難。
這也是美國為何一直針對中國的真正原因,在美國看來中國崛起就是一種錯誤。
美國神話正在崩塌
在馬丁看來,在中國的第一次崛起時,美國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第一點是因為當時的美國足夠強大,他們不認為中國有能力超過美國;
第二點則是美國對中國發展的判斷,覺得中國會在未來走其他的路。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需要依賴美國。
然而現實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兩點判斷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這些年中國的崛起一直沒停過。
開始依靠着「中國製造」來獲取經濟的發展,後來就開始「中國創造」。
在一些領域走在了最前端,甚至超過了美國。
而美國第一次產生這種危機感是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後。
當時世界各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美國雖然一直保持着GDP排名全球第一,但是事實上一直沒從那次危機中走出來。
而西方的一些國家甚至開始走了下坡路。
這次的關稅戰美國本想着藉此來發展自己的製造業。
但是卻忽視了這些自己的製造業早就大不如從前。
從原材料到生產再到加工,根本離不開中國。
即使給中國加稅已經那麼多了,美國的銷售商依然沒選擇美國製造。
還是從中國進口,因為即使這麼高的加稅,也比在美國本土生產更划算。
反觀中國同樣也受到了那場危機的影響,但是在之後崛起腳步就沒停止過。
雖然在GDP和美國之間還存在着差距,但是從發展速度來看,根本不輸給美國。
2010年就已經超越日本,位於全球GDP的第二位。
美國當初的第二點判斷也失誤了。
中國不僅沒有走上他們想看到的路子,還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好。
而中國人民表現出了很大的凝聚力。
在一些重大事件來臨時都是共度難關,還對自己的國家有着強烈的自豪感。
美國在這一點上也感覺到了危機。
美國人民雖然高喊着「讓美國再次偉大」。
但是實際上對美國政府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多。
比如美國槍支泛濫,毒品泛濫的問題。
每年不少美國人喪命於此,這讓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特朗普要給中國加稅,美國民眾卻持反對的意見,還為此遊行……
這不僅挑戰了美國的意識形態「優越感」,更動搖了其對全球秩序的主導信心。
因此美國不惜動用科技打壓,如華為禁令、輿論圍攻,如買「水軍」。
甚至在外交上製造陣營對抗,本質上是為了維繫話語權。
而如今美國對中國產業鏈「脫鉤」、拉攏盟友「築牆設限」。
其實不過是焦慮情緒的外化。
小結
站在歷史長河的視角來看,中美矛盾的本質,是霸權守成國與崛起大國的權力交替。
而中國無意稱霸,也不求輸出制度,所追求的是和平、共贏的發展願景。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0-09-21,《美國為什麼一直針對中國?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這麼說》
京報網2025-04-12 《馬丁·雅克:歐洲對美國和中國的態度正發生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