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4月7日,美方威脅進一步對華加征50%關稅,將達104%。今天(4月8日)上午8時48分,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明確表態,「如果美方升級關稅措施落地,中方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在特朗普「對等關稅」下,顯然所有局中人遲早都要分擔代價。
應對之法唯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畢竟,事情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也在情理之中。想當年,大英帝國零關稅開放市場,彰顯霸主氣魄。而今美國,雖經濟依舊強大,但霸主地位已不復當年,稅收態度也倒退回19世紀。這一操作遲早要來,只是因特朗普的二進宮而提前了。
「強則貿易自由,弱則關稅壁壘」。如今美國實力不再最強,搞點關稅壁壘也正常。
但到了今年,我們突然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了。未來,各國都需解決好自身內政,別總想着依賴別人。我們現在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是擔心美國打過來嗎?笑話!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
哪怕在1951年的朝鮮戰爭,美國比中國強那麼多,都不想開戰。
1996年台海危機。中國海軍連一艘像樣的驅逐艦都沒有,主力戰機還是老舊的殲-6、殲-7,蘇-27僅20多架。就可以將擁有10多艘航母、上千架四代戰機的美軍,逼退200海里。中國用行動證明:家門口的戰爭,美國未必能贏。
2006年,遼寧艦初具戰力,東風-21D反艦導彈讓美軍忌憚,美國智庫評估:在第一島鏈內與中國開戰,美軍勝率已不足50%。
又過了10年,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美國孤注一擲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更低了。
同時,俄烏戰爭爆發後,我們北方基本安全。東南亞國家只會小打小鬧亂嚷嚷。長期來看,印度可能是個大麻煩,但中國早就做好了布局。一方面,中印邊境問題已經基本談妥;另一方面,莫迪並不傻。前些天,莫迪還明確表示:中印關係就像家人一樣,有矛盾是難免的,但完全可以避免糾紛。而且印度現在也在忙着維持和周圍國家的和平,創造「內穩定」格局,以巨大市場吸引各國投資。
美國呢?他們現在也想解決內部問題: 產業結構畸形、高通脹以及政府巨額債務。這些問題是美國當前經濟面臨的核心挑戰。以前,美國主要依靠中國來緩解這些問題,通過中國的廉價工業品平抑通脹,依靠中國購買其國債。但近年來,美國覺得之前的體系過於「共贏」,中國發展太快,難以接受,於是想將中國排除在體系之外,今後他們也只能依靠自己了。
那麼,中國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是什麼?顯然,消費疲軟、人口老齡化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構成了主要矛盾。這些問題不僅中美雙方均難以有效破解,更是無法迴避的長期課題。具體而言,中國消費市場的低迷與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密切相關,這從長期強調的「消費刺激政策」中可見一斑。
老齡化問題正日益凸顯其嚴峻性。當前,我國的養老負擔已呈現加重趨勢,平均每6名勞動力需共同承擔1位老人的養老責任。展望未來,這一比例預計將持續惡化:10年後,這一數字將降至5名勞動力對應1位老人;而到了20年後,更將進一步縮減至3名勞動力贍養1位老人。據聯合國權威預測,至204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將超越美國、日本及歐洲三大經濟體的總和。面對這一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老齡化挑戰,我國僅有約十年的準備時間窗口。
所以,我越來越不關注加關稅之類的事了。縱觀近現代經濟史,貿易戰始終是國際權力博弈的重要載體。從19世紀英德關稅對抗到21世紀中美貿易摩擦,一個耐人尋味的規律反覆顯現:依賴金融霸權發起貿易制裁的國家,往往難以撼動具備完整製造體系的經濟體。
若存在潛在風險,則可能體現為內部矛盾的加速激化,這一現象可參照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危機時期的經驗。彼時日本經濟危機的爆發,本質上是長期累積的內部結構性問題在外部貿易摩擦衝擊下的集中顯現。
當前中美關係格局呈現出顯著的相互制衡特徵:任何一方均難以通過外部手段徹底瓦解對方體系。若某方出現系統性危機,其根源更可能源自內部治理機制的失控。未來競爭焦點已從傳統地緣政治博弈轉向內部治理能力的比拼,具體表現為:能否通過制度創新與政策優化,切實提升民眾對國家發展前景的信心指數與社會安全感。在此維度具備顯著優勢的治理主體,將更可能佔據戰略主動地位。
當下,我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感悟:外貿固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據着重要地位,但若過度執着於外貿,從長遠來看,反而不利於我國的持續健康發展。外貿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過度重視外貿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他重要事務的推進。
例如,我們本應更早預見到當前所面臨的複雜局面,並提前制定策略來拉動內需、釋放消費潛力。要有效提高內需,需嚴格遵守勞動法,提升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消費所佔的比重,同時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讓民眾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用於消費。但這一舉措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倘若將外貿視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那麼行業內卷現象便會愈發嚴重,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往往會採取壓低員工收入、延長工作時間、依賴出口退稅等手段。然而,這種發展模式顯然存在諸多弊端,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激發14億人的潛力。內需潛力的開發存在兩個核心方向:其一,需聚焦於社會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釋放,這要求為民眾提供更充裕的閑暇時間;其二,需着眼於消費能力的提升,這依賴於居民收入水平的實質性增長。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增加閑暇時間還是提高收入水平,這些政策導向均與當前外貿驅動型經濟模式存在潛在衝突。
此次加稅舉措實施後,挖掘內需潛力已然成為我們必須直面且無法迴避的終極應對之策。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並非消極之事,反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聚焦於解決內需方面存在的問題。
接下來三件要事:
一、改善民生,推動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釋放14億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鼓勵有能力者創業。
二、優化國內環境,增強私有財產安全感,吸引海外資金迴流。需完善法制,以上海模式為典範向外推廣。
三、嚴格執行勞動法,確保企業合法經營。若企業依賴違法經營,應予以取締;若合法經營難以維持,則需修訂法律,但法律必須確立,人人遵守。
近兩年,我觀察到全球多數國家陷入「停滯」,不僅經濟停滯,思想觀念也滯後,且政府與民眾缺乏解決問題意願。相較之下,我國仍充滿生機,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當前,上一輪全球化浪潮退去,我國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形勢變化下,發達國家離岸外包業務或萎縮,對我國是挑戰,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影響更嚴峻。
長遠看,危機孕育轉機。面對複雜國際環境,我們應回歸理性,腳踏實地做好自己。具體要保障民生,完善社保,激發14億人民的創造力和消費潛力。如此,即便外部環境波濤洶湧,我們也能在全球格局重塑中佔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