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一次擺出了帶隊架勢,招呼日和韓一起對中國發出兩次宣戰。
這並不是簡單的關稅加碼那麼簡單,每一招都是步步為營,中方也毫不客氣地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鐧。
作者-甜 編輯-甜
特朗普的第一招果然還是那張「關稅牌」,這個套路說白了並不新鮮,幾乎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那天起,美國的關稅大棒就揮舞不停,這次,他聯合日本和韓國,以「公平貿易」「市場開放」之名,直接咬住了中國產業鏈的高地,高新科技和出口商品,美日韓三方竟然統一行動。
試圖在供應鏈上卡住中國製造的脖子,用高關稅和技術封鎖逼迫中國讓步,光聽着這套組合拳的架勢,不得不承認,這一回特朗普有些暗度陳倉的意味,他利用日韓在半導體、技術創新上的區域優勢,企圖把中國擠到圍欄之外,畢竟,芯片產業可是高科技競爭的命門之一。
而日韓在這方面的基礎與中國密切相關,他們妄圖分裂這種協同發展關係,通過多方施壓達到扼住中國的目的,但要說特朗普這套路兒並不新,他想做的,是在原有壓力框架里多開些「新戰場」,可是結果真的會像他想像那麼順利嗎?說實話,恐怕未必。
首先,中國早就不是二十年前那個任人宰割的代工廠了,而是有着完整工業體系和技術儲備的大國,哪怕你多國圍攻,也未必能輕易突破中方防線,更關鍵的是,打貿易戰可不是光靠嘴上說說就能穩贏的,硬實力、市場韌性以及對全球產業鏈的掌控力,哪一項都關係到最終勝負。
而在這些方面,中國無需謙虛,我們早就扭轉了被動局面,特朗普的第二道所謂「戰書」,其實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小算盤,他想盡辦法拉攏日本和韓國,與其說是在爭取盟友,倒不如說是在找兩個「急先鋒」來充當炮灰,日韓均是美國傳統的地緣政治夥伴。
也是東亞區域內經濟體量不容小覷的存在,特朗普試圖利用它們的特殊地位,把這兩個國家綁在美國貿易戰戰車上,為自己的戰略博弈撐腰,不過,仔細推敲你會發現,特朗普的這招兒其實很不光彩,他打的算盤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日韓分擔壓力。
讓自己在貿易談判中佔得輿論制高點,二是試圖在中國和這些近鄰之間製造矛盾,使得中國在局部影響力上被削弱,但這套手法也有很大的隱患和短板,你不能忽視的現實是,中、日韓的經濟紐帶如今已非常緊密,特別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後。
中國與日韓在市場合作上的互補性不斷增強,如果特朗普指望日本和韓國會為了迎合美國利益而主動與中國疏遠,那恐怕他就大錯特錯了,更重要的是,日韓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比特朗普所想的還要深刻,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本身不僅是巨大的消費市場。
也是全球供應鏈的不可或缺一環,日韓企業與中國合作,不僅是經濟領域的選擇,更是生存戰略的必然,即便是在表面的「聯盟」背後,日韓對特朗普並不像他以為的那樣言聽計從,說得再直白點,特朗普的理想劇本,不過是一出為美國服務的小伎倆罷了。
面對突然向我們下挑戰書的特朗普政府,中國的回應堪稱四兩撥千斤,貿易戰這場遊戲,不是誰聲音大就能贏的,中方的反擊,直接精準命中美國的軟肋,讓特朗普想打「痛點牌」卻反被痛擊,可以說,我們沒有慌張,更沒有迎合,而是用更大的智慧和更沉着的策略,牢牢把握了主動權。
事實上,中國當前正在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無論是深入推進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還是在高新技術領域不遺餘力的自主創新,中國早已做好了產業鏈從「被動外向型」到「主動內生型」的大轉變,如果美國試圖通過封鎖相關技術和市場空間來遏制中國。
那等於是在用一場「自備達摩克利斯之劍」的遊戲傷害自己,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陣地,打破了對單一市場的高度依賴,美國即便掐着芯片或技術不放,也無法從根本上逼迫中國屈服,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以全球產業鏈的重要角色反將了一軍,特別是稀土資源領域。
這一塊可是全球科技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料,而中國恰恰是頂尖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以實際掌控世界稀土供給為例,中國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來還擊任何試圖掠奪利益的妄圖,在這一點上,美國恐怕也得掂量掂量,看清楚中國早已不是從前任人宰割的時代了。
特朗普聯合日韓對華下「戰書」的這場貿易戰,最終卻更像是一場充滿「虛張聲勢」的鬧劇,試圖通過拉幫結派來對抗中國,美國不僅沒有取得決定性威懾,反而招致反擊,日韓明顯也不太可能一頭扎進特朗普的戰略陷阱里,而中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無論是在對外布局還是科技自立上。
都表現得愈發成熟,貿易戰的勝負,其實並非關乎誰喊得更響,而是看誰能穩住基本面,持續擴大自己的競爭力,面對美國一次次的挑釁,中國既不急躁,也從不手軟,該還擊還擊,該升級制裁堅決行動,在這一輪遊戲中,勝利的天平早已偏向了更加穩健自信的一方。
用事實來說話,真正的博弈贏家自然會用結果為自己作證,而中國正行駛在這個勝利通道上,特朗普所謂的「戰書」,到最後也只不過成了喧囂過後的紙老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