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實習生 邵格
據中國地震台網3月30日消息,3月30日在湯加群島發生7.3級地震。3月28日,在緬甸也發生了7.9級地震,我國雲南多地震感強烈。據相關媒體報道,2025年以來(截至3月30日),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共19次。這些數據是否說明全球已經進入了活躍震動期?為何緬甸此次地震破壞力如此大?遇到地震如何科學應對……帶着相關的問題,極目新聞記者獨家採訪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教授王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教授王墩(右1)和同事
全球並沒有進入活躍地震期
極目新聞:今年以來全球發生19次6級及以上地震,這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經進入了活躍震動期?
王墩:目前來看還沒有這樣的一個趨勢,不過目前喜馬拉雅板塊值得重點關注。今年年初,喜馬拉雅板塊上發生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地震,這次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的緬甸又發生了一次7.9級地震。東南亞地區或者地中海溝道帶,可能存在地震活動異常的跡象,但目前無法確定是否處於活躍期,後續還需持續追蹤關注。根據相關數據,全球每年6級以上的地震大概會發生140餘次,今年以來發生了19次6級以上的地震,這在一個比較正常的範圍。僅這些數據並不能說明全球地震活動進入了活躍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定日縣開展科研
極目新聞:此次緬甸地震是否預示着中國西南地區,如川滇地帶的地震風險上升?
王墩:目前我們尚未進行系統研究,並不能妄下結論。但從現有地震活動情況來看,青藏高原、川滇地區以及緬甸都是因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而形成的地震。近年來,這一區域地震頻發,如年初的定日縣地震和緬甸7.9級地震。從這方面判斷,我個人感覺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的地中海區域好像有一些地震活動活躍的跡象。因此我們國家川滇地區,特別是靠近緬甸的雲南瑞麗,要重視對這些地區地震活動情況變化的監測。
中國科學家震後一小時分析出破裂斷層長度等內容
極目新聞:近日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發生的3.0級地震與最近的緬甸地震和湯加地震是否有直接關聯性?
王墩:從地震發生的區域看,緬甸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區域,湯加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帶,茂名高州地震發生在東南沿海地震。這些地震間的距離較遠,而且處在不同地震帶上,它們之間沒有直接關聯性。
極目新聞:緬甸此次所遇地震的破壞力為何如此大?
王墩:此次緬甸地震震級達7.9級,屬於大震。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這次地震的破裂速度非常快,可達5至6公里每秒,遠高於一般地震的2至3公里每秒。這個速度是高鐵的50倍,民航客機的20倍,步槍子彈的5倍。如此高的傳播速度會產生一個破壞性很強的地震波—馬赫波,其會對構築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壞。另外此次地震屬於淺源地震,這也是一大影響原因。還有緬甸當地的抗震設防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
極目新聞:這次緬甸7.9級地震和汶川地震相比,情況如何?
王墩:單純從地震動破壞程度來看,緬甸這次地震更強。但汶川地震周邊城市眾多,如汶川、北川、青川等;緬甸地震斷層經過的區域人口密度相對較低。
極目新聞: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持續開展,您提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震局提供了科技支持,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王墩:地震發生後一個多個小時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震局的聯合研究團隊第一時間測定並向全球共享了地震震級、破裂斷層長度以及破壞區域分佈圖,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隨後高分系列衛星提供的影像,也提供了技術支持。它能清晰呈現破壞區域、道路橋樑等交通狀況,有助於規劃救援路線。另外我國應急部的重型裝備救援隊攜帶無人機、生命探測儀等設備趕赴現場,已救出第四名倖存者,預計還會救出更多被困人員。這充分展現了我國在國際地震減災中的責任與擔當,支援緬甸等「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震局聯合科研團隊快速評估的地震破壞場
推薦社會大眾關注使用地震預警功能
極目新聞:地震發生後,地震預警備受關注,中國的地震預警是如何運作的?
王墩:近年來,中國地震局聯合多部門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在防震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可以關注使用。該系統利用地震波與電磁波傳播速度的差異,當地震發生,震中地震台監測到信號後,通過無線電波將信息快速傳至周邊區域。這樣,高鐵、核電站等重大設施可提前數秒至數十秒收到預警,採取降速、停堆等應急措施;民眾也能及時進行應急避險,如躲到桌子下、跑到安全地帶等。
地震多發地區的居民要把地震預警信息用好,要做好日常防災準備。如果收到預警後有序地避險,不要慌亂,要始終沉着冷靜。
極目新聞:國際社會應如何加強地震多災地區的防災體系建設?
王墩:地震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災害,需要全球合作。在科技方面,各國地震學家應共同努力,建立全球大震參數快速測定工作組,利用全球地震台網,在震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內快速測定地震參數並共享,服務全球大震應急救援部署及鏈生災害評估。政策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應推動全球抗震減災合作協議的實施,特別是在不發達地區加強抗震設防能力建設。此外,還應加強公眾防災教育,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程,開展日常防災演練,多維度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能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