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竇永瀚 實習生 孟瀟南 濟南報道
3月27日上午,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聚力項目提升 開創強省會建設新局面」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市民政局專場,圍繞濟南市民政領域「聚力項目提升 增進民生福祉」工作情況進行介紹,並回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市民政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越千介紹,濟南市創新開通社會救助二維碼,實現了救助政策「碼上知」、救助流程「碼上看」、救助申請「碼上辦」、救助公示「碼上查」。

李越千說,2024年,濟南市創新救助服務方式。開通社會救助二維碼,實現了救助政策「碼上知」、救助流程「碼上看」、救助申請「碼上辦」、救助公示「碼上查」四「碼」合一,將每月10日作為社會救助集中申報日,幫助困難群眾申請社會救助,2024年將1977人次新納入社會救助範圍。推進「物質+服務」救助,開展「情暖夕陽」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關愛項目,為3914人次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服務時長19.2萬小時。為特困供養人員購買醫療和意外傷害險,提供補充醫療、意外身故、意外殘疾、住院醫療、住院津貼等服務和「一站式」理賠服務,大大減輕了特困人員因病因傷返貧風險和經濟負擔。
濟南市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通過優化政策、完善機制、創新服務,不斷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水平。制定《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若干措施》,優化了低收入人口認定程序和動態監測預警機制,進一步完善了臨時救助政策,制定了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政策措施,逐步拓展制度覆蓋範圍,推動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向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人員延伸,形成梯度救助格局。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以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等人群為重點,彙集信息數據形成低收入人口數據庫進行常態監測和快速預警,通過「大數據+鐵腳板」及時發現救助困難群眾。2024年監測預警困難群眾7.42萬人次,其中,納入低保、特困725人次,納入低保邊緣29人次,實施臨時救助1409人次,轉介專項救助226人次,工作更加精準、高效。
2025年,濟南市將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功能作用,以健全完善、迭代升級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為根本,以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動力,着力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水平。
濟南市將繼續加大服務供給,加快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建立「兩個清單」:準確評估困難類型、程度及相應的基本服務,建立「需求清單」;發揮民政部門統籌協調作用,綜合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源,合理確定服務類救助項目、對象、服務標準及保障措施,建立「服務清單」。通過兩張清單,鏈接供需兩端,努力實現社會救助由供給型向需求型轉變,由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由溫飽型向溫暖型轉變,不斷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大政策供給,切實「兜住底」。研究制定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出台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集成各類救助幫扶政策,匯聚救助合力,兜牢民生底線。加強監測預警,切實「兜准底」。堅持量力而行、儘力而為,合理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掛鈎,與其他社會救助標準相銜接,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走訪摸排,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範圍,確保群眾「求助有應、受助及時」。